(一)直接奔向创新药
在中国医药产业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积累,已经有不少于十家药企具备向创新药发展的基础。这些曾经的仿制药企业盈利能力较强,因为产品虽为仿制药,但不是首仿就是破解专利的药品;有较宽阔的融资渠道,吸引投资能力强;人才济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能力已经形成良性循环;构建和积累了随需而变、整体面对市场的经营体系;研发能力强而且具有相当的国际化能力。
几乎同时出发的仿制药企业,为何这些药企能率先进入创新药领域?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掌门人的远见,他们没有被政策“推着”走,能够看清产业本质和趋势,不投机取巧,主动作为,在迷雾中他们从未迷失方向。
(二)做大仿制药
仿制药不是死路,如果你拥有大量的仿制药品,并且能够保障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生产,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梯瓦、山德士等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梯瓦公司于2017年的销售额为235亿美元,全球药厂排名第十,不弱于很多创新药厂。
(三)聚焦有限治疗领域
如果你没有上述两类仿制药企业的实力和资源,可以在现有产品线中进行取舍,聚焦你擅长市场又有潜力的有限领域,深耕细作,成为细分领域有竞争力的药企。
(四)聚焦医药产业链的个别环节,做专、做强
在社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大趋势下,一些仿制药企业根据自己的特长聚焦个别环节,如CRO或CMO或CDMO,形成规模效应、专业化效应和差异化效应,也是不错的选择。
(五)转战不发达市场
中国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技术进步比较快,可以利用中国在医药产业方面的优势进军中亚、非洲、南美、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的医药市场在扩大,竞争对手不多,世界跨国医药巨头又不屑于进入,可能是中国仿制药企业的不错选择。
(六)与其他药企合作
对于有愿望做强而自身实力不足的药企,可以与产品线差异化、产业链环节强弱差异化和市场区域不同的药企在产权、市场、产能、知识产权等方面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做强。
(七)转型健康领域
除了药品以外的健康领域,研发投入少、研发周期短,从事处方药或者仿制药企业在科研及医学专业能力上虽然平平,但通常会强于一般健康类企业,仿制药企业结合其自身特色可以往非处方药、药妆、特医食品、保健食品等大健康商品转型,通过强力的医学能力降维打击,利用自身的科研及专业能力在大健康商品上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
(八)退出医药产业
在医药产业政策和生态急剧转型的时刻,一些药企由于长期以来在新产品方面积累甚少,无论是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都难以制胜,人才、资源等方面与正在发生的生态重构也无法完全吻合。这样的药企择机退出不失为一种有智慧的选择,变现的资源可以在微商、投资等领域轻松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