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IPD 核心模块的推演

3.1 目标一:极限契合客户需求

3.1.1 现状分析

1999 年的华为及当前多数企业,在需求管理上存在业余化问题:需求收集依赖老板、研发总监或研发人员的碎片化直觉,缺乏规范流程,导致需求匹配不确定性高,甚至与客户真实需求脱节。

3.1.2 解决方案推演

基于专业化分工”“业务循环”“业务单元化三大逻辑范式,推演出以下解决方案:

 

建立专业的需求管理体系

设立专门岗位或部门(如需求管理岗、需求管理部),若公司规模小,可采用兼职模式,但需明确兼职人员的核心职责。

制定严谨的需求管理流程,覆盖需求收集、分析、评审、分发、跟踪、关闭全生命周期,确保需求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形成闭环(对应业务循环范式)。这一流程即华为 IPD “OR(需求管理)模块的雏形。

 

需求的转化与流转闭环

需求需经历原始需求初始需求产品包需求设计需求设计实现的转化过程。例如,客户提出手机声音太小(原始需求),需转化为将声音器件频率从 XX 赫兹提升至 XX 赫兹(初始需求),再纳入手机产品的整体需求(产品包需求),最终落地为具体的设计指标(设计需求)与样品(设计实现)。

需求转化过程需跨部门集体决策:成立虚拟的跨部门专家委员会(如华为的 IPMTPDT),委员会成员并非基于行政身份,而是基于专业身份(如研发、销售、采购、生产等职能的专业代表),确保从多个专业维度评估需求,避免单一部门决策的片面性。

3.1.3 关键流程:需求管理与产品策划的协同

需求管理流程(OR)与产品策划流程(如华为的 CDP,即任务书流程)需紧密协同:需求是产品的源头,产品是需求的载体,二者本质上是需求即产品,产品即需求的关系。具体而言:

 

需求管理流程负责输入:收集、筛选、转化客户需求,为产品策划提供依据。

产品策划流程负责转化:将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定义(如产品包需求),明确产品的功能、性能、成本等指标。

产品开发流程负责输出:基于产品定义,完成产品的设计、测试与生产,最终交付满足需求的产品。

3.2 目标二:确保产品商业成功

3.2.1 核心范式:育而后行

育而后行是确保产品商业成功的核心逻辑范式,源自《孙子兵法》多算多胜,少算少胜与《礼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俗而言即做事前先筹划、预演、预估、预算。就像下象棋,高手能预判 7-8 步,而新手仅能看到 1-2 步,的深度直接决定成功概率。

3.2.2 解决方案推演:多维评审与跨部门参与

基于育而后行,需从五个维度确保产品商业成功,且每个维度需贯穿研发全流程,进行迭代式评审:

 

可实现性:评估产品技术方案是否可行,如硬件、软件、结构件的整合是否存在技术瓶颈。需由研发部门(硬件、软件、结构等专业代表)全程跟踪评审,从立项阶段的粗略评估,到开发阶段的细化验证,确保技术落地无风险。

可卖性:评估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客户是否愿意购买。需由销售部门、市场部门参与评审,例如在立项阶段分析目标客户群体的购买力、需求痛点,在开发阶段验证产品卖点与客户期望的匹配度,避免技术先进但市场不接受的情况。

可供性:评估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是否可采购,生产工艺是否可行。需由采购部门、生产部门参与评审:采购部门需评估关键器件的供应商资源、产能、成本与供货周期;生产部门需评估现有产线是否适配新产品,是否需要新增设备或优化工艺。

可盈利性:评估产品的成本与定价是否合理,能否实现预期利润。需由财务部门与产品经理协同评审:基于采购成本、生产工艺成本、研发成本等,结合市场定价策略,动态核算产品利润,若中途发现成本超支或定价过高导致无利可图,需及时调整方案或终止项目。

需求 - 产品转化一致性:确保产品开发过程中,需求未发生偏差。需由需求管理部门与研发部门共同评审,对比产品定义与需求转化的每一个环节,避免需求走样

3.2.3 解决决策分裂效应

传统职能制下,公司规模扩大后会出现决策分裂效应:研发、销售、生产等部门各自为政,仅考虑自身维度,导致偏为决策。例如,研发部门选择元器件时不咨询采购,生产部门接到设计方案后才发现工艺不匹配,最终增加返工成本与开发周期。

 

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跨部门参与:在产品开发的每个关键节点(如立项评审、技术评审、量产评审),都需让研发、销售、采购、生产、财务等部门的专业代表参与决策,确保从局部维度决策转向全维度决策,恢复作坊式公司中超能老板的全局视角。

3.3 目标三:极限利用时间(快速推出产品)

3.3.1 核心范式:串行变并行、异步化、减少试错

快速推出产品需依赖三大逻辑范式,分别从流程优化”“资源复用”“风险规避三个维度提升效率:

 

串行变并行:传统研发是研发完成后交采购,采购完成后交生产的串行模式,而 IPD 要求各部门从研发初期即并行参与。例如,研发部门在立项阶段确定关键器件后,采购部门可同步启动供应商筛选与谈判;生产部门在开发阶段可同步评估产线适配方案,避免等待式浪费时间。

异步化(CBB 工程)异步化即提前完成部分通用模块的开发,避免在每个项目中重复劳动,核心是共用基础模块(CBBCommon Building Block。例如:

器件级 CBB:建立优选器件库,要求研发人员优先选用库中元器件,减少新器件的开发与验证时间,同时降低采购成本(批量采购通用器件)。

模块级 CBB:如汽车行业的统一底盘,华为手机的通用主板,提前开发完成后,可在多款产品中复用,大幅缩短单个产品的开发周期。

减少试错:通过育而后行的预演与评审,提前发现并解决问题,避免后期返工。例如,在立项阶段评估技术可行性,避免开发中途因技术瓶颈停滞;在开发阶段进行多轮技术评审,避免量产时才发现质量问题,返工成本往往是前期调整的 10 倍以上。

3.3.2 现实落地挑战与应对

推行串行变并行时,可能面临部门惯性阻力。例如,采购部门认为提前找供应商,若后期设计变更会白费功夫。此时需明确两害相权取其轻:提前投入的少量精力,与后期因供应链问题导致的项目延期、成本超支相比,前者损失远小于后者。公司需通过制度强制要求各部门并行参与,同时通过文化宣导,让员工理解短期投入为长期效率的逻辑。

3.4 目标四:确保产品线成功

3.4.1 核心范式:顶层计划统摄多任务

顶层计划统摄多任务是确保产品线成功的核心范式,对应华为 IPD 中的 “MM(市场管理)流程,本质是从单个产品视角升级为产品线视角,通过年度规划统摄所有产品项目。

3.4.2 解决方案推演:产品线规划(MM 流程)

规划维度:每年年初,基于市场洞察(如市场细分、竞争格局、技术趋势)与公司战略,制定产品线业务计划,明确年度开发的产品清单、各产品的优先级、资源分配方案(如研发人员、资金、供应链资源)。

协同机制:产品线规划需协调各产品项目的节奏,避免资源冲突。例如,若两款产品需共用同一核心技术团队,需在规划中明确团队的时间分配与项目衔接节点;若两款产品面向同一目标市场,需规划差异化的产品定位,避免内部竞争。

动态调整:产品线规划并非一成不变,需每季度或每半年回顾市场变化与项目进展,调整规划内容。例如,若某细分市场需求突然爆发,需优先调配资源加速对应产品的开发;若某产品研发受阻,需评估是否继续投入或终止,将资源转向更有潜力的项目。

 

华为后期将 MM 流程融入 DSte(战略解码)流程,正是因为 MM 的本质是战略在产品线层面的落地,与战略解码的逻辑高度契合,避免流程重复与资源浪费。

3.5 目标五:确保执行的有序与应变

3.5.1 核心问题:职能制的僵化与项目管理的弱化

传统职能制下,跨部门项目面临两大问题:

 

失偶:串行上下游环节输出与输入不匹配,如研发设计的产品不符合生产工艺。

失律:并行环节进度不同步,如采购部门未按时完成供应商筛选,导致生产无法启动。

 

此时,项目经理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多数企业的项目经理有责无权:缺乏考核权、资源调配权,甚至项目成员被随意调离,导致项目执行混乱。

 

3.5.2 解决方案推演:强项目经理制与集成制

赋予项目经理实权

考核权:项目经理需参与项目成员的绩效考核,考核权重不低于 30%-40%,确保项目成员重视项目目标。

资源调配权:在项目存续期间,项目经理拥有项目成员的调度权,未经项目经理同意,不得随意调离成员;同时拥有项目预算的使用权,可根据项目进展调整资源分配。

决策参与权:项目经理需参与公司层面的产品线规划、资源协调会议,为项目争取必要支持。

 

半集成全集成

半集成:通过考核权与文化宣导推动跨部门协作,如华为前期推行 IPD 时,赋予项目经理部分考核权,同时通过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引导各部门配合项目。

全集成:实现军中主建,战区主战,项目组成为独立的激励单位,公司激励优先面向项目组(而非职能部门),项目经理相当于项目 CEO”,拥有对项目成员的行政主管权,包括招聘、晋升建议等。这种模式即重型矩阵,是确保项目执行有序与应变的理想状态。

 

3.5.3     关键保障:权责利统一与文化支撑

权责利统一:项目经理的责任(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成本完成)需与权力(考核权、资源调配权)、利益(项目成功后的奖励)匹配,避免有责无权有权无责

文化支撑:通过文化宣导,让员工形成跨部门协作是常态的认知,如华为通过 20 多年的文化建设,让员工本能地认可项目成功高于部门利益,减少跨部门协作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