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人格差异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词汇,例如,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格、出卖人格、侮辱人格、人格平等、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等。

这些词汇包含了人格的多种含义。

在心理学中,人格研究是最能体现心理学特征的领域。

(一)什么是人格

1.“人格”的词源

心理学中的“人格”一词,译自英文Personality。从词源上看,Personality由拉丁文Persona,意为古希腊演员所戴的“面具”。

在舞台上,面具规定或限定了演员的行为,观众从演员的面具上就能知道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表现出什么性格。

例如,仁慈的天使和凶残的恶魔。

这与我国京剧脸谱以色定调类似,例如,红脸表示忠勇正义,黑脸表示正直豪爽,白色表示阴险奸诈等。

心理学中沿用面具的含义,包含了两层意义:

一是指个体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就像戴上了面具后,就要根据社会要求“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即外在的自我。

二是个体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即隐藏在面具后面的内在自我。

2.人格的定义

像心理学的大部分概念一样,“人格”的定义至今没有定论,使用最多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所提出的定义。

G.W.Allport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这个定义虽然不长,却有丰富的内涵,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格是心理特质的集合。

心理特质(psychological traits)是用来描述人们彼此间差异的各种特征。特质既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又界定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例如,我们说一个人是“害羞的”,是指他(她)与开朗大方的人有所不同;同时,害羞的人都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在社交情境中,尤其是在有他人注意的情境中,他们会焦虑。

又如,我们说一个人是“健谈的”,是指平均而言,他的言语行为比不健谈的人出现得更多。当然,即使是最健谈的人,也会有安静的时候。

人格特质的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四类问题:

①存在多少种特质?(几十种?几百种?还是仅仅只有几种?)

②特质与特质之间的结构如何?(例如,健谈与冲动性、外向性是怎样的关系?)

卡特尔特质层次结构图

③这些特质怎样形成和发展?(例如,“健谈”从何而来?怎样发展?遗传会影响健谈吗?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健谈这个特质的发展?)

④特质对社会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例如,健谈的人有更多的朋友吗?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会有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可以利用吗?)

从上述四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特质的作用——描述、解释和预测人们之间的差异。

①特质可以帮助我们描述人,有利于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②特质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如哪些特质引起了怎样的行为。

③特质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将来的行为。如个体会对什么样的职业感到满意?谁更能承受压力?谁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2)人格有特定的心理机制。

心理机制(psychological mechanisms)主要指人格发生作用的过程。例如,一个外向的人会寻找与他人在一起的机会,思考在每一种情境中与他人接触和交流的可能性,并为了促使他人与自己互动而表现出特定的行为。

(3)人格是内在的。

人格存在于个体的内部,具有跨时间的相对持久性和跨情境的相对一致性。

人格描述的是心理特质,而非心理状态。“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后,就会相对稳定下来,不会轻易改变。

例如,一个性格内向的人话少,会表现在不同场景中,在陌生人面前缄默不语,在领导面前少言寡语,在参加同事聚会时也很少说话;从学生时代开始,到参加工作,一直到退休之后,他还是如此。

一个易怒的人,会经常生气,他在工作中好争执,在娱乐性活动或运动中表现出敌意和攻击性,经常与邻居争吵。

心理特质与心理状态不同,心理特质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点,而心理状态是暂时的、偶然表现出来的行为。

例如,一个平时性情温和的人,偶然发了一次脾气就不能称之为具有易怒的心理特质。

又如,在重大考试来临前暂时的紧张担心,这是一种焦虑状态。而明明没有什么事,却总是会担心这担心那,觉得自己好像漏了什么而陷入焦虑,总是把事情看得比实际更危险,则是一种焦虑特质。如当一个人是学生时,焦虑特质表现为考试焦虑,考前忧心忡忡、睡不着觉,考场上发挥失常;当他工作时,他对竞争与压力环境有焦虑反应,采取逃避的方式来处理;当他为人父母时,总是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充满担忧,采取高压教育手段,变成狼爸虎妈。

(4)人格结构是有组织的动态系统。

对个体来说,人格的组织意味着心理特质和机制不仅仅是某种成分的简单组合,而是以一种协调的方式整合起来并彼此联系。

人格是一个系统,系统中包含着人格特质(成分)和机制(功能),人格的各种特质都处于一个统一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这种结构关系赋予了每一种成分特殊的含义,把某一部分从结构关系中孤立出来研究将会失去许多重要价值。同时,完整的人格是一种自我统一的人格特征组合,人格作为一个整体所发挥的作用,不等于单个人格特质作用之和。

例如,焦虑特质的作用可能会受到内外向的调节作用。“外向+焦虑”与“内向+焦虑”可能的表现见下。

(5)人格使人与环境相互作用。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格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知觉、选择、适应和操控。

①人格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知觉。

知觉是指人们如何去看待和解释环境。当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客观事件时,他们注意的内容和对事件的解释可能非常不同,这种差异受到人格的影响。

例如,看同一张墨迹图,一个人可能知觉到的是两个食人族正在火上烤人,而另一个人知觉的可能是一个微笑的小丑在招手问好。

又如,看到同事的微笑,其中一个人可能觉得这是礼貌的假笑,而另一个人却视其为友好的表示。

②人格决定我们如何选择所处的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如何选择环境、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反映了我们的人格特点,特别是当我们能够自由支配时间和自由选择时,这种选择性就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准确。

例如,如何选择朋友、爱好、大学课程、职业、周末活动。

③人格使我们适应环境。

人类行为具有目标导向性、功能性和目的性,人格能使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对、调整和处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例如,面对失败和挫折,坚强、乐观的人发奋拼搏,懦弱、悲观者一蹶不振。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霸王项羽,自刎江东

又如,老板无端端地发脾气,情绪的自我控制力能使我们保住饭碗。

④人格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影响他人,创造和操控我们所在的环境。

操控他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是人格的基本特征。

(二)人格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在提到人格时,人们经常会发现它与其他一些概念常常混淆不清。

1.人格与个性

相对于共性来说,个性具有个别差异的含义,经常用于表明个体的独特性和个别性。

个性与人格是有区别的:个性是指人的个别差异,从差别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人格则是对一个人的总的描述或本质的描述,它既能表现这个人,又力图解释这个人的行为,阐明其心理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个性仅表达人格的独特性,但人格还有整体性等特点。

人是由某些其他人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以及完全不同的特征复杂地交织而成的,其中既有个人所独有的,也有与他人相似的或共同的。人格的概念比个性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

2.人格与气质

气质是个体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秉性、脾气。例如,有人暴躁易怒,有人温柔和顺等。气质是一种人格特征,即依赖于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很早就观察到人有不同的气质,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希波克拉底根据人体内的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比例,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

气质与人格有密切的联系。气质是先天禀赋,是人格形成的“胚子”。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气质,气质的差异在婴儿时期开始表现,有些婴儿安静,有些好动好哭(气性大)。这些气质特征必然会影响其父母与婴儿的互动关系,因而影响其人格的形成。

气质不仅表现在一个人的情绪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包括智力活动等各种心理活动中,它仿佛使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独特的色彩。

气质与人格的区别在于,气质仅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而人格的形成除了气质、体质等先天禀赋作基础外,后天环境的影响也起着重要作用。

3.人格与性格

性格(或品格)是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它是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是不易改变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如诚实、坚贞、奸诈、乖戾等,可作善恶、好坏、是非等价值评价的心理品质。

性格是人格的下位概念,包含于人格之中。

总之,个性是人格的独特性,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性格是个人后天形成的道德行为特征,这些概念是有区别的。个性、气质、性格都属于人格所包含的内容。

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主要流派

(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人格心理学可以分成六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领域中的人格心理学家经常持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并关注人格的不同方面。因此,不同领域的心理学家们有时显得相互对立。

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认为,人格是由非理性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这些本能最终导致人的所有行为。相比之下,20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人格认知观点则认为,人是理性的“科学家”,试图冷静地预期、预测和控制周围世界中发生的事件。

1.特质领域

特质领域的研究核心是个体之间的差异。它对基本特质的数量和种类感兴趣,目标是找到并测量最重要的个体差异。这也是组织行为学中研究人格的主要方面。

2.生物学领域

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人格的遗传、生理机制和心理机能的进化。

人格的生理基础:例如有的人起得迟、睡得晚,把一天重要的工作都安排在下午和晚上来做;有的人则起得早、睡得早,把一天重要的工作都安排在上午来做。Horne和Ostberg(1976)认为这也是一种人格维度,即早晨型—夜晚型(morningness-eveningness),早晨型又叫“晨鸟型”(larks),夜晚型又叫“猫头鹰型”(owls)。

3.心理动力领域

心理动力领域研究人格的动力系统,按照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假设,性动机和攻击动机驱动人类的大多数行为,还包括压抑、否认、投射、合理化等心理防御机制。当代的权力动机、成就动机和亲和动机等许多研究也是以心理动力为核心假设。

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当然,这种美味也逃不过在附近安营扎寨的狐狸们的眼睛,它们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4.认知—经验领域

认知—经验领域关注认知和主观经验,例如自我、自我概念、需要、情绪等。

5.社会与文化领域

社会与文化领域的研究假设,人格不仅仅是存在于个体的大脑、神经系统和基因之中的东西,人格影响社会与文化,并被社会与文化所影响。不同文化会塑造成人格的不同方面。例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何种文化所鼓励和接受。

6.调适领域

调适领域是指人格在人们应对、适应和调节日常生活的各种起起落落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人格与疾病,人格与适应不良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格障碍。

(二)人格研究的不同理论流派

解释人格差异是人格研究也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对于人格差异的原因,不同的人格理论各有看法,也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人格理论。但基本上,任何一种主要的人格理论都可以归入以下六个流派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六个流派怎样对人的稳定行为方式做出不同的、合理的解释,我们以攻击行为为例。

(1)精神分析学派。

由此发展而来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当人要达到自己目标的行为受阻时,也会产生攻击行为。

(2)特质流派。

特质流派认为攻击行为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

卡特尔

(3)生物流派。

生物流派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有些人生来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加之教养环境的影响,后来成了爱攻击的成人。

(4)人本主义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所有人都能成为乐观、和善的成人。当某些因素妨碍了这种自然的成长过程时,就会出现问题。爱打架的孩子往往来自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家庭。如果儿童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就可能在遇到挫折时对别人大打出手。

(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流派。

人们像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解释行为的关键在于,得到好处的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6)认知流派。

认知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某件事做何种反应,要看人对它做出怎样的解释。有些人更容易把模糊的情境看作受到了威胁,也更容易用攻击来回应。

三、人格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人格的主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影响人格的决定因素是遗传还是环境,或者二者交互作用影响人格?这些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通常认为,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影响人格。

(一)遗传因素

遗传指那些由基因决定的因素。我们的身材、外貌、秉性、精力水平、生物节律等特点,都受到父母的影响。人们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地相信人格有其遗传基础,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虎父无犬子”等。

遗传对人格的影响,大部分是通过双生子进行研究的。

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的差异,可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同卵双生子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因此同卵双生子在遗传结构上完全相同;而异卵双生子之间只有50%左右的遗传结构相同,这与一般兄弟姐妹之间的遗传相似度相同。

双生子同时在母体中孕育,出生后所受的环境影响也大致相同,但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在遗传相似程度上有显著的差异。

一些研究者曾对100多对刚出生就分离,并分别在不同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同卵双胞胎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在人格方面的相似性,大于与他们养父母家庭的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似性。大量的双生子研究表明,50%~55%的人格特征来自于遗传。

(二)环境

环境在人格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文化背景、家庭、朋友、生活经验等。

1.文化

文化是指不同群体或他们所处社会组织的独特方式。

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塑造了其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例如,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竞争,东方文化讲求合作及集体主义。

2.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个体成长最初最主要的环境,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主要表现在:

(1)通过自身行为,父母为子女提供言传身教的行为模式。

(2)父母有选择地奖励和惩罚某种行为。

3.交往群体

个体一生的不同阶段,都会从属于不同的群体中,从儿时的玩伴,少年时的同窗,到成年后的工作同事,以及在各阶段的朋友。个体作为不同群体的成员所担负的各种角色以及不同经历,是个体人格差异的又一重要来源。早期生活的玩伴和同窗,对人格形成有强烈影响,以后的生活中社会和团队体验继续影响人格的形成。理解某个人的人格就需要了解他所属或过去曾经所属的团体。

4.生活经验

从特殊事件和经验的角度而言,每个人的人生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人格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自尊的发展取决于一系列经历,包括达到目标的机会和期望值、影响他人的能力、获得他人认可等因素。一个复杂事件系列以及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会帮助形成成熟的自尊水平。

小结:由于人格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多重因素影响,因此,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一无二的。又由于人格的形成过程经历相对长的时间,因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也不会轻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