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并购进入的企业,很少有企业立即完成整合并让被并购企业在流程和体系上融入母体。所以,我们看这一时期的百强企业规模上升很快,盈利能力提升更快,这说明规模效益初显,盈利能力在提高。
但是,如果我们从这些企业内部去看主要由并购形成的大中型企业,鸿沟仍在、合而未融现象明显,而且未来业务整合和弥合分歧道路漫漫。这里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业务融合能否取得协同效益?相对成本能否降低?人才和文化是否能够融合或互补?以拜耳和白加黑为例,从历史上看,这次的并购效果并不是很明显。2008年,拜耳从东盛科技购得旗下白加黑感冒药片,这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医药并购案。7年之后,白加黑再次被拜耳卖掉,以集成总包的形式由上药控股负责运作。
从2016年开始的整合也成为医药产业的标志性事件。国药集团在酝酿了近十年后,在2018年开始启动内部板块整合。将全部化学药企业整合到现代制药这个上市公司平台,将中药整合到中国药材公司这个平台,将生物药整合到中生这个平台,国药股份作为全国毒麻精产品批发平台和北京地区医药分销平台,将一致作为零售终端平台和华南地区医药分销平台,将国药医工总院作为医药技术和产品研发平台。从国药控股海外上市到完成工业体系整合,国药集团实际上完成了从产业战略整合到产业结构整合的步伐。产业线清晰,内部竞争化解,专业经营之路开启,业内将有许多期待。
但是,与国药集团整合类似的企业都面临新的考验,内部产业链整合只是给产业发展带来契机,但不能自动使企业成功,一定要在人才使用、内部机制优化、技术进步等方面有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