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1982年短短两年时间,通过对日本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美国日本两国管理状况的比较研究,美国接连出版了四本企业文化著作,也称为企业文化四重奏,标志着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的出现。
(一)Z理论:《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威廉·大内)
A(America)型、J(Japan)型组织的差异,建立Z型组织,需要Z型文化。
(二)7S:《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理查德·帕斯卡;安东尼·阿索斯)
20世纪70年代,为了探寻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最有效,麦肯锡顾问公司组成了结构研究组,调查访问了三四十家美国和日本公司。期间理查德·帕斯卡和安东尼·阿索斯分析比较了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总结出管理中的7个要素:崇高目标、战略、结构、制度、才能、风格和人员,并论述了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日本的管理能在企业中营造比较好的文化氛围,能应对现代社会中多变的挑战,而美国企业的管理则不能够完全适应。
(三)5要素:《企业文化——企业在生活中的礼仪》(特伦斯·迪尔、阿伦·肯尼迪)
(四)8品质:《追求卓越——美国优秀公司的管理经验》(托马斯·彼得斯、小罗伯特·沃特曼)
7S框架只是告诉经理们,过去他们的失误在于忽视了软因素,但却没有讲怎样抓软因素。要使一位企业领导抓好软因素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正如彼得斯和沃特曼所说:“这就好比要设计一座高水平的桥,要比理解为什么许多桥的设计都失败了要困难得多,所要干的事情也要多得多一样。”
托马斯·彼得斯
小罗伯特·沃特曼
为了解决实际操作问题,他俩决定继续研究下去。1979年7月4日,彼得斯和沃特曼在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就“革新性文化”和“出色公司”观念作了演讲,有少数几家企业对此观点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敦促他们继续研究下去。几个月后,他们组织了一批人,专门研究他们所定义的出色公司,即不断表现出革新性的企业。他们挑出了75家颇受公众重视的企业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这些出类拔萃的公司都表现出了8种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