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一把手”决策暴露出的弊端

中国药企三十几年快速发展,客观上说明药企决策总体上是健康和正确的,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憾。

(一)缺乏远见和系统性

主要表现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了此问题带来彼问题,解决了现在的问题给未来造成问题,需要系统考虑,长远考虑。

(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准、信息不全。一些“一把手”在决策时有误读信息、信息不周全、不真实的情况,所以将决策建立在错误信息基础上,决策难免出错。主要体现是一些“一把手”喜欢听小道消息特别是分析性或猜测性信息,不重视正规渠道信息,不分析正规渠道信息,不建立规范的信息传递渠道。不能够放到桌面的信息和汇报要谨慎。

(三)缺乏对现象的分析、挖掘

初始的信息往往带有表面性,如果能够从诸多现象中去分析和挖掘就会找到真问题,找到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症结。带着现象、原因和症结去决策,正确的可能性就会大些。

(四)缺乏准备、仓促决策

在药企中,不论是来自外部的还是企业内部的风险、事件都会有先兆。比如,重大安全事故,按照杜邦安全理念,一个重大安全事故都会在发生前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安全隐患或事故,几个甚至几十个中等规模的事故或隐患。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消除,就不会发生大的事故。决策也一样,如果对趋势有判断、提前分析并做好准备,即使事情发生得突然,企业也会有处理预案,避免仓促决策。

举一个最近医药产业发生的案例。2016年至2017年“两票制”是药企最为头疼的事情之一,在国家正式文件出台后许多药企如热锅上的蚂蚁,平时很少参加培训的药企老板也拎着包出入各种培训场所,或找咨询公司支招,或主动邀请业内“人士”聚会,探讨的都是自己最急最怕的问题。在决策层面上,这是典型的“临时抱佛脚”案例。实际上,“两票制”在2012年前业界就有呼声,国家有关部委也发过文件,只是当时不具备执行落地的条件,对政策敏锐的药企,从那时起就在准备,有的企业已经开始试水,所以在这一政策来临之时,这些有准备的药企就从容并将风险降低到最小。

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研发数据核查”也是一样,虽然事先没有预兆但是趋势在那里摆着:一方面是大量没有任何先进性的仿制药积压在评审中心,一方面是创新药失去市场良机;一方面是评审中心面临巨大压力,一方面是所谓的“新药”堵塞评审渠道,同时不真实、不客观、不系统数据占据专家大量评审时间。所以,自查申报数据、开辟创新药快速通道、重新定义新药概念就成为改进新药评审标本兼治的“三板斧”,虽然在政策初期抱怨的企业比较多,但新药评审环境迅速澄明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一把手”把握趋势、早有准备、做好“预”、勇于决断非常重要,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五)大小权独揽

主要体现在“一把手”不仅大事独断专行,对小事情也全部包揽。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领域变得复杂,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越来越复杂的事务,就会存在信息不全、考虑时间不够等问题。

(六)不了解一线情况但喜欢指挥一线

在一些药企中,了解情况者往往没有决策权,有决策权的人不是没有时间了解情况就是离经营一线太远,但是这些“一把手”还想把决策权攥到自己手中,就难免出现决策不符合实际或难以落实的情况。我们经常听“一把手”强调执行力,实际上是决策力不够带来的执行力不足,要想解决执行力问题必须从决策开始。

(七)急功近利

一些药企决策出现问题,除了上面六个原因以外,“一把手”急功近利更具有普遍性。缺乏准备、缺乏条件、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