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财务思维生态管理

财务思维生态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强调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需要构建一个生态管理系统来确保各个组织与细胞能够协同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的自主运营和持续发展。

一、企业新生问题常态化

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新生问题层出不穷,企业内部管理标准需与外部直接环境保持动态匹配。

(一)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同步性

员工的成长速度应与企业的发展速度保持同步。只有当两者同步发展时,企业的业务和管理标准才能稳步提升。员工的薪酬增长率应大于或等于企业的平均薪酬增长率。若员工薪酬增长率低于企业平均增长率,说明员工成长速度滞后于企业发展,可能阻碍企业的进步。

(二)员工任务变动率的挑战

员工任务变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随着企业任务的不断变动,员工需应对两种原因:一是企业战略微调;二是企业发展加速,业务量增加,导致员工任务量增大。高任务变动率是企业新生问题的常态,考验员工的应变能力和工作效率。

(三)员工利润中心的动态变化

员工利润中心构成企业的总体利润中心,其变动率影响企业的利润变化。若员工利润中心变动率持续提高,企业利润也会相应增长。若变动率不变,企业利润可能遭遇瓶颈,发展停滞。管理者应密切关注员工利润中心的变动情况,实时监控变动趋势,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功。

(四)企业战略方向的灵活调整

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竞争对手等),企业战略方向需不定期评估和调整。管理者应在突发事件前根据逻辑决策,结合全球趋势确定企业战略方向。战略方向的灵活调整是企业发展的必备要素。

(五)企业管理内控的重要性与变动

企业管理内控变动是企业发展的常态,涉及企业内部管理的风险控制能力。良好的内控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无惧恶劣环境;内控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缺乏内控的企业难以应对竞争对手和外部环境的挑战。

(六)适应与应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

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是不可抗力的常态。管理者应深知外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并受到各种因素(如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干预。因此,企业需要灵活适应并应对这些变化,以保持竞争力和稳健发展。

二、员工自主解决新生问题

企业内部问题的日新月异与员工对新状况的敏感度息息相关。企业的发展与合适的员工密不可分。

(一)员工对突发事件的监控

作为企业最前线的执行员工,员工应具备对外部环境变化影响的突发事件进行敏锐嗅觉的能力。他们需要及时预警和进行不定期监控,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进行敏感分析。

(二)员工对预警事件的监控

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风险事件属于预警事件,这些预警事件往往是由企业内部管理失控所导致的。员工对预警事件的敏感程度取决于企业预警事件监控的落实情况。监控意味着执行员工在企业管理中需要善于发现并报告管理漏洞以及制度流程的变化需求。

三、企业的发展战略动态化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企业预判到未来外部环境可能限制其战略发展方向时,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决策进行战略方向的转型。

(一)转型的依据

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依据需要结合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层条件。对于外部环境而言,当政治经济条件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时,企业必须调整战略发展方向,否则企业的发展就会受阻。对于企业内部环境而言,当企业内部环境的风控方法落后于企业的发展时,企业的发展战略达成的速度就会降低,企业需要重新梳理战略达成的时间与收入金额。

(二)转型的条件

企业战略转型的条件是战略达成的必要环节,无论管理者是否愿意,都需要进行转型。主要的转型条件需要具备以下两个因素:

1.预判政治文件和经济政策

管理者需要评估政治文件对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影响力度。影响力度越大,企业战略调整的速度越快。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企业战略发展。管理者需要及时预判企业面临的环境对企业未来带来的消极影响。预判的依据包括企业执行员工的反馈信息、过去国家执行的政策,以及国家和全球的未来发展趋势。预判成功后,企业的发展会面临约30年的红利期;如果失败,企业的发展将举步维艰。一旦错过最佳调整期,企业的处境会急转直下。

2.实时评估内部控制以助力企业战略达成

企业内部控制方法需要与战略发展速度保持一致,内部控制方法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时评估员工的薪酬增长率,可以发现企业战略发展速度是否遇到瓶颈。如果员工的薪酬增长率遇到瓶颈,说明企业战略发展速度也遇到瓶颈,需要进行战略发展的动态调整。

(三)转型的调整

转型的调整指企业按照战略规划管理指标重新梳理和调整原有的内部治理机制。管理者需要在识人、用人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估。例如,当企业员工平均薪酬增长率持续下降时,管理者需要对高管的能力进行进一步提升。根据企业战略发展方向,需要找到匹配战略快速发展的高管来解决企业内部高管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

(四)转型的预判

转型的预判主要指管理者对企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和预警事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档,形成可参考的管理案例,作为企业未来预判的依据和标准。同时,需要修订企业的经营宝典,以解决企业发展的轨迹问题。关键还在于员工,只有当员工的眼睛都成为企业管理之眼时,企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