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人才梯队,要在数量、结构、质量、流动性四个维度上处于良好水平,即有足够数量可供调用的胜任人才。如表8-1所示。
表8-1理想的人才梯队
数量合理 | 储备人才的数量是否充足,是否有足够数量应对流失等风险 |
结构合理 | 储备人才的年龄、知识、性别结构等是否符合企业需求 |
质量合理 | 储备人才的胜任水平如何,是否能在适当周期内接任目标岗位 |
流动合理 | 储备人才是否保有合理的流动性,是否有恰当的出入池管理 |
要达到这个境界并不容易,在一项调研中发现97%的公司声称已经正式实施了人才梯队项目,但只有54%的公司表示企业的人才梯队足以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未来领导者20。
类似地,高达73%的人才梯队项目无法达成预期的结果,实施人才计划的企业中,有46%的企业没有系统化的人才识别流程,人才梯队计划的不满意度超过60%,现实与期望大相径庭21。
从源头上讲,这一困境归结为一个问题:要有足够数量可供调用的胜任人才,这些胜任人才应该从哪里来?
答案其实早已达成共识,那就是锁定高潜人才。
哈佛商业评论指出:选对人永远是企业的头等大事,而潜力必须是第一标准。我们进一步提出,在人才供应链的打造中,人才梯队的打造亦以高潜为第一标准(第一标准,非唯一标准)。人才梯队建设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工作,是一项投资行为。因此不难理解,我们首先应该考量的是人才的成长力、适应力、增值力。
之所以人才梯队建设工作的现实与期望大有偏差,并非大家不懂上面的道理,而是在两个关键要素上存在偏差:高潜人才识别的偏差和人才梯队建设工作系统性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