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性面试法通过一系列针对应试者过去行为的问题,收集应试者在代表性事件中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详细信息。基于应试者对以往工作事件的描述及面试考官的提问和追问,运用胜任特征模型来评价应试者在以往工作中表现出的素质,并以此推测其在今后工作中的行为表现。
行为性面试的关键,是向面试者询问过去怎样处理与所需关键胜任特征相联系的情境下的一系列问题。
(一)行为性面试的基本原理
·个体在过去的稳定行为能够在未来相似情景下重复。
·具备某种行为能力的个体,能快速迁移到新情景中。
·在相似的情景下人们会重复已经成型的行为。
例如应聘者在从前应付客户投诉时的行为草率,其在将来遇到相同处境时,极有可能会保持相同的态度来与客户周旋。
(二)行为性面试的基本规则:STAR
背景(Situation)
·背景(S)主要探查行为事件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典型的问法一般有:
“这件事情发生的背景是怎样的?”“当时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背景描述通常作为事情描述的初始切入点,引导应试者回到记忆中的画面,其作用除了启动应试者的回忆反应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面试官了解事件起因,评估事件难度,并对应试者所采取行为的恰当性作出客观评价。
·面试官不应想当然地替应试者完成事件的构建,背景差异往往导致行动必要性与适切性的迥异差别。
·面试官不宜在尚未确信自己对背景信息已经掌握得足够充分和完全的前提下,就仓促进入后续环节。
目标/任务(Target/Task)
·目标/任务(T)是指该行为事件要达到的目的或目标。T相对比较容易确认,往往会在背景环节中顺势带出,一般不需特别追问或强调。
需要面试官重点确认:
·该项任务完成的标准是什么,如,数量要求或质量要求。
·应试者所说的“任务”中,哪些是团队的任务,哪些是别人的任务,哪些才是应试者本人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或分工。
行为(Action)
·行为(A)是追问的主体环节,关注的是在特定的情境和资源条件(S)下,为了完成任务(T),应试者的具体行为、做法和措施。
·行为是广义的,不仅包括应试者的实际做法,还应包括他的动机意图和思考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动机、意图和情感、意志等,恰恰反映出应试者更深层次的价值观或个性特征。
·行为部分的追问,要坚持“具体化”和“明确化”原则。
结果(Result)
·结果(R)是指应试者在完成任务后得到的结果。对于一些“失败事件”,很多应试者不愿意分享不完满或不愉快的结果,对这样结果的追踪也很重要。
例如,追问“下次如果有同样的机会,让你再次做这件事,你会做哪些改进?你的结果会在哪些方面体现得更好?你的具体执行方案是什么?”
·考查应试者是否具备自我检讨式的思维,是否能够不断追求成功和卓越。
(三)行为性面试的发问方法
面试考官从每一个行为描述中寻找,开始询问一个针对特殊情境的开放式问题,然后以追踪式问题调查证明面试者的行为和结果。
·以客户服务为例,可以问:
△请举例说明你遇到并处理过的较严重的客户投诉。
△可否举例说明你遇到的最困难、最具挑战性的客户服务情形?请详细说说你当时是怎么做的。
△说说你曾经为客户提供了超出他们期望的服务并带给他们惊喜的事例。
△请举例说明你在为客户服务过程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事例。
·以执行能力为例,可以问:
△请举例说明能体现你执行能力的工作故事。
△可否举例说明上级给你安排很难完成的工作,通过你的努力很好地完成了。
·以积极主动为例,可以问:
△请举例说明工作遇到困难时,你充分利用组织资源完成工作,并获得显著成效的事例。
△请讲述你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调整自己的目标,并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故事。
行为性面试发问应注意:
·提问的顺序是先以一个开放式问题引出,让应试者进行行为描述,然后用追踪式问题促使应试者为情境、行为和结果提供具体的细节。开放式问题经常用于证实应试者在某特殊领域的经历。
·题目应避免社会称许性及引导性,开放式问题应客观描述当时的情境,而不是有引导性的主观褒义或贬义。
·尽可能询问应试者最近发生的事件,不要问多年以前的事件。多使用“最近”、“上一次”、“不久前”等时间限定语。越早的行为,在预测日后表现方面,不及较近期行为那么准确。
·面试官慎用“为什么”,而是尽量用表示事实的问法,如“谁做的?”、“发生了什么事?”、“你如何进行?”、“什么时候进行?”或“你当时的心情如何?”因为当面试官问“为什么”时,它便引导应试者去解释,一旦开始了解释,应试者便会在答案中引入他的个人意见、感觉、判断,甚至猜测,而无需描述他的行为。要关注应试者实际做了什么。
·为了不使应试者在面对不成功经历时用“我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来掩饰或搪塞,面试官可以在问题前面暗含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总之,行为性面试所提的问题应是与应试者过去的工作内容和绩效有关的。在准备面试题本时,最主要的两点就是:
第一,提问要紧紧围绕关键胜任特征。
第二,要让应试者讲述行为性事例。
(四)行为性面试的追问方法
在面试中,有没有追问、会不会追问是能否获取应试者信息的关键。只有最初的提问,而无有效的追问,考官自然会在面试的交锋中所获无多。
■开放式问题应事先规划,而追踪式问题则可以由面试考官在面试过程中自然形成。
1.哪些情况需要追问
在行为性面试中,考官只要觉得无法根据当前所获得的信息对应试者的能力素质进行判断时,就有必要进行追问。
四种典型的假STAR
·不完整的叙述
·含糊的叙述
·个人主观看法
应试者个人的信念、判断或观点。
·理论性或不切实际的叙述
关于将来的设想或打算但未办到的事情。
应该、我会、我想、愿意、将、可能等
六种信息是无效的,需要进行追问:
考考你:
行为事例判断练习:
如果应聘者这样回答,考官你要注意了:
△我时常花时间了解客户的需求,这使他们感到满意。
△我负责将建议书编印妥当,然后发给客户。
△很少有我不能明白系统的毛病。
△在公司内,我是校对文件最快、最准确的员工之一。
△我相信同事会评价我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者。
△我想由于我的工作热情,带动了团队积极的工作。
△我计划在下个季度进修硕士课程。
△如果由我决定,我会在设计方案获得批准后才开始编程。
△下次我面对别人的抗拒和反对时,我会懂得如何处理。
△在接到定单时,主管要求我们加班,我没有答应,因为我约了朋友打球。
△上次与客户洽谈合约,我是代表之一,双方各不相让,但最后我们还是争取了大部分要求的条件。
△在会议上遇到客户提出反对意见时,我会先了解对方的观点,然后说明产品如何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企图说服对方,这个方法很奏效。
△公司现有的软件在半年内会过时,所以我开始寻找合适的软件来代替,我阅读了有关的资料并且进行了试验。
△我们更改了工作期限,对整个部门有很大的压力,但我们群策群力,分工合作,终于把工作完成。
追问有两种目的:
·获取信息:给应试者更多机会针对先前的回答进行补充,使考官能获得更多信息做出充分的判断。行为性面试的第一个问题只是个引子,它本身所引发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关键在于追问。就如同剥洋葱一样,需要一层层地往里深入。考官在面试时,需要拿出刨根问底的精神,打破砂锅问到底,以获得实实在在的信息。
·辨明真伪:在面试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即便是较诚实的应试者也可能会为获得宝贵的工作机会而尽量掩盖自身的缺点,可能夸大甚至编造自身的各种优势。考官需要通过追问识别这些虚假的信息,看清应试者的真实能力和素质。
2.常见的追问方式有哪些?
(1)查漏补缺式:
查漏补缺式是指对所有行为事例都要针对其不可或缺的四个部分(情境S、目标T、行动A、结果R)进行提问,确保所有行为事件的完整性。
(2)刨根问底式:
刨根问底式追问主要针对非行为事例及对应试者知识态度、思维决策方面的了解。
那么,什么是非行为事件呢?
·含糊事例
·主观事例
·道理事例
“会”是用得最多的词,它说明应试者的论述是基于某种理论或假设。但我们关心的不是应试者是否知道这些理论,而是其是否具有这方面的能力。
如果引导不成功,那就要结束面试了,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
(3)反戈一击式:
提出不一致的询问,要求详细解释或复述。
考官可以根据应试者的回答提出与之不一致的疑问,而这种不一致却是一般状况下经常发生的事实。
其次,在面对对答如流的应试者时,考官也要提高警惕。
(4)声东击西式:
当应试者准备在面试中撒谎时,他们会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一些特定的细节。当考官发现应试者的陈述富有细节,但却从非言语行为中或凭直觉察觉出其内容可能有捏造的成分时,考官就可以采取这一追问策略。追问的方式可以是提出与应试者目前的陈述南辕北辙或相关度较低的问题干扰其认知。
总之,实施有效的追问是面试考官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追问的问题越深入、越有针对性,就越能获得关于应试者真实、丰富的信息,也就越能帮助考官做出正确的面试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