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没有建立科学管理的意识与逻辑

虽然企业千姿百态,但是从财经的角度,完全可以用一些共性的逻辑、科目、指标进行归纳与总结、分析。不论是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这些标准科目,不会因为企业不同而标准不一,还是经营性现金流、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现金周期、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库存周转率这些评判标准,都是共通的财务语言,也是客观标准,只不过因行业属性、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侧重。

长江商学院知名会计学教授薛云奎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只要是基于公认会计原则编制财务报表的公司,都可用财务会计方法来分析它们的内在价值。无所谓它是互联网公司或传统企业,也无所谓它是社交网络或者电商。虽然它们的业务和商业模式可以千差万别,但就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以及收入、成本和利润等基本商业要素而言,在公认会计原则体系下都是一致的。所以,不仅不同行业之间的公司可以做比较,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企业也可以做比较。当然,具体理解与分析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同时,在解释不同业务类型或商业模式的财报数据时,应结合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不好简单粗暴的直接对比。

所有财务数据的产生,是企业各种经营动作的结果。因此,这些财务数据的背后,其实揭示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秘密,要了解这些秘密就需要拷问这些数据。所谓的科学管理,无非就是基于这些财经数据的管理。

现实中,管理者接触预算管理很少,真正使用财务语言、数据做分析的也不多,所以很多人认为预算管理不过是诸多管理工具的一种,或者认为是财务部门的专用工具,跟业务没有太大的关系。

预算管理的背后一定是科学管理,许多企业的科学管理意识、讲数据、讲结果的文化与机制还是欠缺的。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管理是很难推动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