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中国医药产业正在发生规则和生态重构,这种变化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医药产业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坎,也是对未来产业走向影响最具指标性的趋势,为数不少的药企正在经历痛苦的蜕变过程,是化蛹为蝶还是蛹残蝶灭就要看药企自身的认知和选择。笔者正是在这巨变的三十年中分别在不同的制药企业作为经营者亲身经历了这一历史进程,有实践、有探索、有思考。这本书就是笔者长期以来实践、探索、思考的结果。本书中个别篇章的核心内容和观点曾分别在《医药经济报》《医药地理》《经济要参》等报刊发表。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总的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的动力:

第一,痛心于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自改革开放以来,药界同仁披星戴月、孜孜以求,资源没少投入,钱没少花,但是真正具有全球水平的药不多,得到全球认可的药企寥寥无几,而患者付出的成本、原料药生产给社会造成的污染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印度药与我们几乎同时起步,但是已经有若干全球瞩目的药企,新药水平也大大高于中国,其全球化水平也强于中国。为什么?以我们的体制优势、勤劳智慧的人民和极具企业家精神的经理人,本应该让百姓以更低的付出享受到更优良的药品。笔者相信一定有原因,也一定有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长时间思考、探索,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发业界同人共同思考。

第二,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艺术和实践手艺是改革开放后的舶来品。

作为世界上最善于学习的民族之一,40年来中国人读西方管理书,读西化的MBA,从跨国药企聘用职业经理人,到外资企业学习。初一接触这些理论恍然大悟,以为找到了救命稻草,找到了做好自己药企的金钥匙,但是三四十年后进行评估,实际上效果差强人意。

为什么?是拜师拜错了吗?没有。但为何结果不理想?笔者认为错的不是老师,而是我们自己,我们丢掉了初心去学,往往不得要领。希望借助本书与业界一起思考。

第三,掌门人就是做好药企的“金钥匙”。

笔者57岁从制药企业决策岗位退下后,倒净了自己仅有的“半杯水”,全身心投入系统性的教练理念、技能和实践训练并从事私董会、职业教练和战略咨询。以职业教练和私董会领教角度回过头来看医药产业,觉得本可以做得更好。究其原因,核心在掌门人。掌门人就是做好药企的“金钥匙”,只要这把“金钥匙”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掌握药企的认知、对产业环境和发展趋势认知达到一定深度,这家药企就一定有未来。本书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给千千万万掌握药企命运掌门人的,以期激发他们的深度思考,知己胜己。

基于以上原因,本书的特殊价值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本书注重对产业认知的推动。

中国医药产业市场化进程不过近40年时间,变化是客观和不可回避的,如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医疗器械乃至化学药的制剂和原料药等不同的子领域也不一样,国际先进企业发展环境、政策和进程与中国也不一样,所以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既应借鉴其他国家、子领域的经验教训,同时又不能照抄照搬。这一切都有一个不容回避的前提,就是对不同时期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的认知,透过种种现象,穿过迷雾,直抵本质。本书特别强调和阐述了对产业环境、政策的认知方法,这是把握战略和运营不可或缺的基础。实践重要,正确和有深度的认知则是保证实践朝着正确方向推进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的实践是没有价值的。

第二,本书强调经营的系统性。

中国药企40年的市场化进程,成绩有目共睹,缺点也非常痛心,如果能够有更强的系统性,以40年消耗的资源今天中国的医药产业本可以更好,为百姓贡献更多高水平、安全和价格合理的药品。应该说40年走了不少弯路,资源投向左右摇摆,总是解决自己前期造成的问题,这些都是系统思考不够的结果。

第三,本书重视战略和企业家的战略思考能力。

更重要的是将战略与执行和领导力相结合,形成“战略-执行-领导力魔鬼三角方程式”,使战略本身就具有执行和落地的资源与能力,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药企战略落不了地的问题。

第四,本书强调运营体系建设。

很多药企研发和营销做得都不错,但整体运营效果不彰,原因可能很多。但运营体系空白和紊乱都是主要原因,所以即使有先进的战略、先进的产品也难以有良好结果。

第五,本书将人力资源放到经营体系中去考虑,强调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能动作用。

这既是笔者经营企业使多家企业起死回生的法宝,也是快速变化环境下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的核心。

经营没有万全之策但有有效的方法,管理没有诀窍但需要用心去体验和实践。只要掌门人和各级管理者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去实践企业的使命,企业一定会蒸蒸日上。希望各位读者能够从本书中汲取到你所需要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