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思维是:目睹问题→感受压力→改善变革,然后收获改善革新成果。显然,这种思维要比前一种思维更接地气,更有可能取得成果。把问题展示出来,让管理者和员工目睹问题,通常会唤起他们想改变现状或挑战目标的情绪。只要引导得当,培养他们改善革新之心,促使他们采取改善革新行动是有可能的。
事实也是如此,我们看到有些企业把各种管理问题张贴在管理看板上,并要求相关责任人限期解决问题。只要高层具备较强的领导力,往往这些问题会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并收获改善革新成果。还有些企业领导人善于采用走动式管理,在各管理现场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要求相关部门责任人记录并跟进问题的解决,也能收到相应的改善革新效果。
当然,这种一事一议做法的结果是,改善革新效率太低,与企业领导的全然付出相比,显然“性价比”太差,不值得推广。当然,也有企业采取了更聪明的做法,聘请一批IE人才,要求他们每天到现场发现问题,直接参与解决问题或督促相关责任人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避免公司领导的亲力亲为,还能够扩大解决问题的规模,理应收获更多的改善革新成果。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这种工作模式通常会引起员工的反感甚至抵触。自己的问题每天被别人指指点点确实产生被冒犯的感觉,这是一件十分不体面和伤自尊的事情(问题的所有权被侵犯)。
笔者就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某企业领导认为现场改善革新速度不够快,为了加快步伐,从外部请了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IE专家,授权他在全公司范围内找问题,并督促员工改善。因为专家技术精湛,总能敏锐地看到各种浪费,同时他又十分敬业,对员工的督促毫不留情,一时间革新改善进度确实很快。但是好景不长,有一天员工聚众罢工,问其缘由,答案是这位IE专家很厉害,干脆让他一个人把所有事情都做了。为了平息事态,老板不得已忍痛割爱,把这位敬业的IE专家辞掉了。
类似的事情还在许许多多的企业里面重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