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们的上一本书《人才评价中心:超级漫画版》于2013年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很多客户和业界同人对我们说,这是他们近些年来读过的,能把人才评价技术写得全面深入却又通俗易懂的最放不下的书,对了解理论和指导实践颇有助益。这些评价让我们倍感欣喜和欣慰,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以图传意”的道路上,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创作的期待和愿望就在那里,可是有一两年我一直没有动笔。一个又一个的咨询项目接踵而至,一件又一件的难题与琐事扑面而来。走走停停,咨询与阅读。有时候步履匆匆是在为稻粱谋,有时候盘桓驻足是为学习研究中不期而遇的某一理论的优雅玄妙所吸引。时间飘逸逝去,某一天静下心来,细思恐极:生活里要忙碌的事情没有完了,知识的海洋里各类智慧万象美丽。但如果仅停留于学习知识和体会知识,而不去运用、创造,是一种很容易被原谅和不易察觉的懒惰;如果只是迷恋和欣羡那些旷世杰作,在冥想里打转,为此而洋溢的热情还不如投入到哪怕最微不足道的成果的独立创造中更有价值。幡然醒悟后,就在2015年给自己规定了完成《员工心理学超级漫画版》《企业文化建设超级漫画版》两本书的创作目标。

创作《员工心理学超级漫画版》一书的初衷,源于我们在管理咨询实践中的发现和感受。现在的企业管理中,组织的领导者对于宏观战略、组织结构、团队建设等庞大的命题非常关注,而且深信已经得到并掌握了组织的本质,把管理的努力指向了打造运转精确、可靠的组织机器;而对于构成组织的单个的“人”却关注不够,并经常反倒视“人”为问题。个体是群体和组织的细胞,组织中每个员工的风格和行为方式相互作用,就形成组织整体的风格和行为方式。因此,个体心理与行为是群体、组织心理与行为的基础,对组织中个体的深度理解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梅奥早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中曾提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失范的社会状态,生活没有模板,个人生活和社群生活都如此”。观察当下我们时代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何其相似乃尔!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和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系列的技术升级、观念颠覆和变轨转型令人错愕不已,组织中人们的工作形式、协作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90后”日渐成为组织新入员工的主力军,他们更加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认可,对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凸显。管理环境的以上变化,必然要求一个组织的管理者们在处理“组织与人”的关系时把“人”作重点考量。

在十多年的咨询实践中,我们却感觉,经手的咨询案例中很多所谓的内部组织问题,往往最终都是卡在了某些组织成员的心理成熟度上,最终妨碍了组织中很多协作行为的发生,甚至阻断了组织的整体生长。也因为组织中各类心理问题的作用,许多公司的管理措施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与初衷相悖;某些管理问题长期存在却找不到解决之道。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为从事管理工作的读者朋友提供思路与抓手,帮助大家认识人、理解人、发展人、成就人,更卓有成效地做好管理和领导工作。

其次,从组织关注员工心理健康角度来看。当前,中国很多企业在追求经济成果的道路上撒足狂奔,却鲜有意识到企业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结构,还是一个社会心理结构。我时常回忆起来在企业进行咨询调研访谈时,那些员工们噙满泪水的眼眸,那些被焦虑所折磨的倦容,还有那些受各类神经官能症摧残的心灵。可令人悲叹的是,组织中多少成员深受其苦,却无暇自知自省,也无力改变调整。

再次,从员工个体层面来讲,自我认识是一个人的必修课,我们希望自己在组织中人格愈加成熟,生命愈加丰盈。那么我们先天的气质性格、能力优势,后天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见过的人、经历的事以及走过的路,我们对外物的感知、对情绪的体验,无一不在成就着现在的自己,无一不在影响着我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在组织中的发展。所以,作为组织里的一名成员,也十分有必要学习一点心理学,以更好地看见自己,看见身边的伙伴。

有了写作的动机和渴望,我们原以为,有了上一本书的写作经验和出版经历,本书能相对容易、省力地写出来。然而,当我们真正开始写作本书的时候,才发现并非预想中的那样简单和顺利。这种“漫画书”的每一个脚本、故事、人物形象,都需要根据具体的概念和内容去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构造,有时文字能够简单、简练表达的一个概念,切换成图形化的表达,可能需要整日甚至多日苦思却不得其门而入。我追求精练之美,要求能用一幅图表达的,尽可能不用多幅图,这也给我们的作者和漫画师带来不小的挑战。由于脚本写作灵感的缺失,中途屡屡有过放弃的念头,进展也几欲中断。但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多年,我们越发有一种渴望和心愿,希冀将我们多年来的所学所做所思所感,以及我们希望推动的了解和认知,用最恰当、最有效的方式传递出去。或许激励我们坚持往下的动力的,就是这份情怀和梦想。

本书聚焦于组织中的个体,定位于组织情境下个体最主要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选取对于组织管理而言最应当关注的个体心理特征,通过概念的解析、理论的介绍和实践的应用,达到对组织中个体心理的全面介绍和深入探讨。第1章从有关“人”的理论入手,介绍人性理论和个体差异理论;第2章和第3章从认知的角度,介绍个体认知环境的方式和特点,其中第2章偏重于介绍个体的能力、学习与知觉特点,第3章则重点介绍个体的社会认知特点;第4~6章,主要关注个体的人格、动机和价值观;第7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聚焦于组织中个体的情绪及压力问题;第8章重点介绍了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及其组织防御理论,探讨其在组织中的表现形式;第9章引入积极心理学,为组织管理提供新的视角;第10章简单介绍组织中可能会遇到的心理咨询问题。

我与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朱军梅女士共事多年,在管理咨询领域有着共同的梦想和目标,第1至9章由我们二人负责编写。第10章在原来写作提纲中并没有计划。但因为在管理咨询工作中,亲眼目睹了不少企业员工因为心理障碍,所造成的许多工作与生活的悲剧。2015年我抽时间又回到中科院心理所参加学习了一些心理咨询技术方面的课程,学习期间深感国内大众对心理咨询的生疏和误解。为此,我特邀在研修班上结识的青岛心彼岸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刘杰女士撰写了该章内容。

特别要感谢我的漫画师张小斐女士,她幼年就开始接受专业美术训练,早就把艺术与绘画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直致力于成为一名优秀的漫画家。每当见她在开卷展图中深潜,听她讲如何在沁人心脾的酣畅中发现自己、品味自己,看她以高昂的姿态向自己的理想奋进,我们在默默欣赏的同时也深受感染和鼓舞。她在绘著本书的过程中又毅然赴美深造,艺术造诣的提升更为本书增色不少。

感谢博瑞森图书公司编辑李俊丽女士,由于她恰当的催促和所给的压力,我们才直面并克服了写作中的焦虑和拖延症。

感谢申晓晨、何佳莹女士分别承担了本书部分的线稿与上色工作,梁志斌先生在统稿期间精心补缀了一些细节性画作,他们的加入对本书的创作速度和质量贡献良多。

感谢我们这个创作团队的家人,给予我们的耐心和支持,关心与鼓励,让我们可以安心任性地去写这样一本书,去完成我们的心愿,也算是让我们对自己心理学的学习生涯有了一个小小的交代。

感谢我的咨询团队的伙伴们,他们辛勤的富有才华的工作,才让我们有了更多时间、更多资源去进行创作。我的助理马牧女士还在全书形成过程中,为整个创作团队做了大量的统筹协调工作,要给她的细心与耐心点赞。

最后,衷心感谢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时勘教授、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彭剑锋教授、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首席领衔组织与战略专家施炜博士为本书惠赐序言,让本书倍增分量。这些前辈大师的青睐与厚爱令我们一方面诚惶诚恐,一方面鞭策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不畏难、不懈怠。

本书参考了国内外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大量书籍和文献,因版式问题,无法一一注明出处。在此向广大心理学和管理学界同仁的努力与心血表示赞赏与感谢。也欢迎广大读者和同行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促进心理学在组织管理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工作忙碌,捷径难觅,但这一年我们最快慰的收获,是沉浸写作时心怀里那一缕缕的宁静平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某种方式去尝试寻找自由、美好,只是有人深情隐忍,有人痛快激昂,但我们一直在用心坚定地热爱。正如诗人莱昂纳德·科恩的诗句所倾述的:

如果我一直缺乏情意

我希望你能够就让它过去

如果我一直缺乏诚意

我希望你知道我对你从不如此

邢雷

2016年秋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