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态重构中药企的迷茫和无力状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解决问题,按照过去的经验解决不了现在和未来的问题,解决表象的问题无法带来持久、深刻和脱胎换骨的未来,依靠“无所不能”的企业家和经理人单打独斗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带来新的问题,怎么办?根本的出路仍然在战略,以系统性和整体方式来解决。然而,多少药企、多少企业家在长达二三十年的经营中从钟情于“战略”到失望于“战略”。笔墨仍黑而时局已变,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从“失望”走向希望?
药企及其掌门人对战略的“失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落不了地,结不了果。如果进行普查和统计,中国近4800家制药企业应该有三分之一有书面、经过论证和提审批流程的战略,三分之一的药企虽没有书面、经过论证和提审批流程的战略,但是在掌门人或者说在高管团队大脑中是有战略方向和具体路线图的。最大的问题是这些都难以获得预期的成果。不知道这是战略本身的问题还是执行的问题,是掌门人的问题还是基层管理者的问题,是资源问题还是效率问题。
(2)环境和政策变得太快。一个战略经过几个月收集资料、几个月的编制、若干时间的论证和批准,实行还没有多长时间,政策和环境就变了,原来辛辛苦苦制定的战略无法继续实行,怎么办?
(3)难以形成战略共识。一些药企掌门人在饭桌上、论坛中、同学中、碎片微信里、书籍中获得了很多“新想法”,但是很难与团队达成共识,即使通过高压“压”成共识,这些“好想法”也不知道怎么成为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笔者通过大量访谈医药企业家及其经理人,通过研究近二十年来产业发展脉络和数据,感觉药企在战略上存在以下四个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