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深陷“五大困局”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从2017年至2019年连续参加了近二十几场涉及医药产业的座谈会、论坛和企业家沙龙,座谈会一般都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而论坛和沙龙基本都是由专业智库或论坛平台组织。会议内容一般都是围绕当期出台的国家产业政策,也有的是就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和研究。

在与参会企业家对这些会议效果进行评估时,大家有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这个时间段召开的会议与以往参加类似会议最大的不同在于“氛围”。能够被邀请参加会议的药企掌门人多数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经历了医药产业政策、环境和市场的“春夏秋冬”并活下来的企业家,一般都是比较乐观、有活力、充满睿智的。而这段时间的会议中,感觉到这些药企掌门人普遍比较焦虑、迷茫。

再看看2018年年底到2019年年初药企每年必开的年会,多数药企年会的氛围和主题与以往明显的不同,就是从“冲!冲!冲!”“再上新台阶”变为“转型”“活下来”“坚持”等,既包括一些“明星”药企,也包括一些在爬坡的药企,都感觉到生存的压力、困惑、迷茫和无助。

从资本市场视角看医药产业。2018年年中是医药市值的分水岭,上半年市值一路走高,恒瑞医药、复星医药、康美药业等明星药企市值分别登上千亿元、两千亿元市值,业界还有期盼上三千亿元市值的愿望。但是年中一过,各路药企市值一路疲软,跌下千亿元圣坛的不止一家。无论是市盈率(PE)还是其他产业,资本都反映2018年上半年和下半年融资与投资都是冰火两重天,既不好融资也投不出去,直到本书定稿(2019年年末)之际,各类资本市场中涉药股依然冷清。

药企内部的研发部门、商务拓展(BD)部门和营销部门也都感觉到几丝凉意。产业上下无不惊呼:医药产业怎么了?

冷静下来,通过对前40年医药产业发展脉络、政策、数据的梳理,将同期中国医药产业与美日欧医药产业发展相对比,经过访谈大量处于上升期、衰落期和徘徊期医药企业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中国医药产业正面临“五大困局”,即低成本困局、习惯困局、方向困局、研发和创新困局、资本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