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以全体人为关怀对象的学科,具体来说它主要面临三项任务:(1)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
(2)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
(3)发掘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逐渐放弃了后两项任务,而把自己的注意集中在了第一项任务上,变成了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生命中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在这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心理学把自己的工作重点完全放在了对心理问题的评估和矫正上,侧重于研究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给人的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及其消解方法。
同时心理学家们又把人的心理问题纳入到生理病理学的框架之中,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类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把这种以矫治社会或人所存在的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称为“病理式”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也称消极心理学。
消极心理学暗含着一个前提或预设,即心理学是“治疗问题”的科学,而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等同于人的身体疾病,去除人的心理问题就如同去除人的身体疾病一样。
因此,在消极心理学观念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对问题的修复,修复个体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甚至于损坏的思想,期望通过修复人类的损坏部分来达到心理健康。
总之,消极心理学最大的特点是以发现社会或人所存在的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而又以纠正这些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最终归宿点。
因此,消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研究者总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或绝大部分注意放在研究社会或人所存在的问题上(外显的或潜在的),并在病理学的范式内提出处理这些问题的意见和措施,这就使得个体的许多正常的积极功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个体的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等功能。
消极心理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消极心理学感兴趣的不是人或人类社会,而是人或人类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
消极心理学把人看作是一种被动的,只会对外界强化刺激做出反应的物,也即只有当你指出并纠正了他的缺点和问题,他才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改正并取得发展。所以消极心理学潜在的假设是,人不是一个自在的人,不是一个能自己决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人。
第二,社会文化总是偏向于问题的一面,人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中会变得被动和因循守旧而逐渐失去了创新和创造的精神。另一方面,人处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中总是被呈现问题,这无形中增加了人自身的紧张状态。因此,过分关注问题的消极心理学有可能反而导致了人自身的不安全感,并可能会使其社会成员产生诸多的不良行为。
第三,消极心理学过分强调了自己的矫治功能,习惯于从问题入手来开展工作,这一研究范式的传统使许多心理学家们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帮助其社会成员得到改变并生活幸福,但却不知道如何对待良好条件下的社会成员。
心理学工作者的这种单一的矫治技能有时反而使问题本身变得更糟糕,因为他会用问题的眼光去审察他碰到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最好的社会成员在他眼里也只能被看到问题,所谓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此放大社会问题或放大人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消极心理学研究的一大通病。
传统消极心理学侧重于单一的修补功能,其工作重心常常只在少部分问题社会成员身上,而把心理学促使全体成员主动发展并生活幸福的功能放在了一边,也即忽视了心理科学在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的勇气、乐观、有理想、人际和睦、信念、工作热情、诚实、坚定性和从容不迫性等方面的作用。旨在为全人类服务的心理学已逐渐沦落成了一种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科学。
这种病理性的研究范式偏离了心理学存在的初衷,因此,这种研究取向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
以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为首的知名学者在1998年倡导并发起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一种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的心理学运动。
“积极”一词源于拉丁语Positum,含有“实际的”和“潜在的”意义,在积极心理视野中,积极意指每个人所具有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的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谢尔顿(K.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对积极心理学的定义揭示了其本质特点。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优点和存在价值,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性中的积极方面,提倡对个体实施更有效、更积极的干预,并以此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式心理学的反对,积极意味着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积极更在一定意义上强调要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人生的积极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的特征
1.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心理学以问题为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心理学研究的本意,因为心理学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一个健康的人、生活幸福的人,同样去掉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人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构成的,而是一个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的系统,个体一般都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
因此,心理学应改变这种偏向问题的价值取向,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能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积极心理学正是以这种新的价值取向为核心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自我内心冲突
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与其花大气力去探寻不幸的各不相同,不如更注重研究幸福的普遍相似性,同情、理解、宽容、利他、乐观、坚持等,这些都是幸福具备的普遍共性,同时也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应该把研究这些积极力量当作是帮助人类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
列夫·托尔斯泰
积极心理学提倡心理学要研究人类或人类社会的积极力量,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
(1)积极情感体验。主要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机制,并特别强调积极情感体验是一个人幸福的主要途径。
从主观层面上看,积极情感体验可以来自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途径。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满足、满意、骄傲、安宁、成就感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了高兴、幸福、福乐(flow)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则主要研究了乐观、充满信心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2)从个体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研究积极人格。人格研究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人格分类标准: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人格。
积极心理学在人格研究中特别强调心理学要重点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特别是研究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
(3)从集体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都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也就是说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2.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解释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
(1)多方面探寻问题为什么会产生的根本原因。
(2)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并不提倡人类要故意避开或忽视自己的某些消极方面,而是提倡人类学会在消极与积极之间寻找关联,从而创造一定的条件来促使消极向积极转化。所谓消极向积极转化,很多时候主要是指人们要从消极(不幸或困境)中寻找到某些积极意义。
例如,当一个人步入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加,其记忆力开始逐渐下降(消极)。但是,他的工作经验、技能和阅历却更加丰富了(积极的意义),并弥补了自己记忆力下降的缺陷,形成自身的优势。
心理学家S.E.Taylor(1983)曾以一些患致命性疾病的人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Taylor教给这些患者一些认知方面的策略以使他们能从自己疾病的情形中寻找到某些积极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自尊。许多病人报告学习了Taylor的策略之后,他们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比以前好了,自己也从现在所处的境况中看到了希望。
正如马斯洛所说:心理学应当成为一门具有更多积极和较少消极的科学,它应当具有一个较高的主题,不要对人类所具有的种种崇高潜力有所顾虑。
亚伯拉罕·马斯洛
积极心理学的宗旨在于帮助人生活得更美好,而不仅只是普普通通地活着,每个人活着的真正意义在于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