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当然不简单,尤其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产品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人员层级越来越多,管理自然是越来越复杂的。如果不能有效化解这些规模变大之后的灵活与敏捷的问题,那么企业一定会患上大企业病,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最终被打败。在企业界,规模大不一定必然会导致成本低,大企业轰然倒下的案例不在少数。
事实上,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很多矛盾。很多企业管理者经常像救火队长,天天要解决内外部的各种问题。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内部组织架构越来越复杂,这些矛盾暴露的频次越来越多,处理起来也越来越困难。
许多企业普遍面临这样的困境:
企业的经营往往依赖“英雄”,人事调整往往让企业伤筋动骨;
企业内部沟通复杂,很难达成共识,目标总是反复博弈;
企业的经营效率并不高,资源消耗巨大;
企业效益改善并不明显,盈利能力不强,波动频繁;
企业现金流状况不佳,很容易受外部宏观环境影响;
各项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费用管控总是两难;
面临转型升级或者业务重构时,企业的困难与挑战就特别多;
内部经营人才断层,交接班往往成为大难题……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时时存在许多两难的矛盾。很难说有绝对的解决之道,不论企业多么强大、优秀,也会经常遇到。如何有效解决?不能是过程中通过领导者的管理艺术、中庸之道来处理,还是要回到企业经营这条主线上,通过共同的逻辑、共同的管理语言,以体系化的思维来面对、处理,做好平衡。
我们发现,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企业的“谋划”不够,导致日常经营需要决策的工作太多,随着组织与规模的复杂,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困惑。而管理者因为总是在日常事务中“纠缠”,又导致他们的前瞻性、系统性弱化。进而发现,许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是缺失的,企业内部的财经数据基础薄弱,导致许多管理动作失去标准、管理规则无法精确、管理工具失效,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如何解决?全面预算管理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工具与方法。通过本书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解释,我们应该能得到一些启发,可以有效地面对并且合理解决这些问题。
同样,许多企业都很重视战略,因为方向不能出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除了极少数的科技型行业与企业,在同一个行业,不同企业对行业本质的认识其实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偏差,极少出现一个企业在战略思考上遥遥领先,能够看到其他企业看不到的机会,通过战略与商业模式就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情况。
我们也看到,许多企业对战略是非常重视的,但是战略执行的效果却往往不佳。为什么?很大程度上是没有细节的解码与跟踪,或者只是通过重点工作进行管控往往会顾此失彼。因为经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方方面面的变量。因此,通过财经逻辑才能够化繁为简,把复杂的经营管理变简单。
许多公司也有做计划、做预测,但是传统的计划管理往往是这样的:链接战略目标和预算系统处于预算上游。计划指标的确定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计划指标单一,不能覆盖整体经营活动,而且主要以定性预测为主,兼顾定量分析。通常业务经营计划与财务预算分离,经营计划、投资计划、财务计划三项计划的编制相互独立,关联不够,参与的人员也只有部分管理人员,甚至可能主要依靠财务人员编写。
而全面预算管理是这样的:连接计划和绩效系统,处于计划下游。预算目标的确定与下达,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充分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多层面的意见和建议,全面系统覆盖企业经营活动。其呈现形式主要通过数据以定量形式反映,有标准、精确的方案,并且存在严谨的钩稽关系,在企业的业务经营计划与财务预算之间实现无缝连接,业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其参编人员并不局限于财务人员,而与企业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共同参与预算的制定、执行、分析和考核的全过程。
为什么预算管理能够让企业经营管理变简单?
因为预算以数据为基础,数字本身就是具备简单的力量。预算管理就成为一个更合理、更严谨并直接与企业经营报表融为一体的框架,能够梳理经营逻辑、匹配关键资源,以预测为基础,进行量化反映,不需要太多复杂的描述,从而能够更清晰地权衡动作、界定权责、协调公司各部门利益,获得业绩考核的承诺基础,是一种规划和控制工具。
预算管理是企业平衡各项资源的有效方法。包括:
收入与费用平衡;
成本发生与行为责任平衡;
贡献业绩与奖励平衡;
现金流入与流出平衡;
人力、物力、财力平衡;
管理手段、经营目标、经济活动、组织措施平衡……
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工具,能够既简单又全面地起到以上作用。
我们在许多企业经常会发现,经营团队在日常经营中会出现各种救火的情况,也遇到各种左右为难的考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预算的时候重视不够、考虑不周、推演不足,最后导致临时出现各种无奈。这个时候,怎么解决都是难,最终不得不陷入行政权力或人事关系的漩涡。
如果能够走上全面预算管理之路,真正让管理创造价值,并且简化内部管理,解放决策层的生产力。对处于转型期的众多企业来说,更是一个有利的武器。
当然,要用好这个工具是有难度的。尤其对传统的经验式管理者来说,意味着要改变自己的管理习惯。而且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与业务经营融合才能起到作用的管理活动,从开始实施到有效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也往往令一些总是希望短期见到效果的企业中途放弃。
遗憾的是,这个工具的重要性一直被大多数中国企业忽视,在有限的使用这个工具的企业中,也常常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样一来,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往往成了走过场,预算文本自完成之日就是其寿终正寝之时,基本会被束之高阁,再也无人问津。
纵观管理现代化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史——因为财务会计的发展使得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间交易更快速更紧密成为可能,财务管理也不断从信息记录职能演变为配置资源、解码经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更是产生许多财经标准,直接成为企业经营的标记。不论是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这些显而易见的科目,还是经营性现金流、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现金周期、库存周转率这些经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