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设备方面的损耗及效率计算

1、设备方面的七大损耗。

表5-3 设备方面的7大损耗

工作总时间

7大损耗

备 注

负荷时间

A

1.故障损耗

A:计划停止时间

2.安排及调整损耗

运行时间

B

3.刀具、刃具损耗

B:计划外停止时间

4.投入或启动损耗

有效运行时间

C

5.短时停止和空转损耗

C:速度低下损耗时间

6.速度低下损耗

有价运行时间

D

7.不良品及不良品修理损耗

D:不良品及不良品修理损耗时间

如表5-3所示:

1)工作总时间。工作时间是指在一天或一个月内设备可以运行的总时间。

2)负荷时间。负荷时间是指一天或一个月中除去计划停止时间以外设备必须运行的时间。计划停止时间包括生产计划上的休息时间、设备维护的停止时间、管理上需要的早晚礼时间及其他有计划的停止时间。

3)运行时间。运行时间是指负荷时间减去故障、调整、刃具交换及其他停止时间以后的时间,即设备实际运行的时间。

4)有效运行时间。有效运行时间是指运行时间减去短时停止、速度低下损耗时间之后,以一定速度有效运行的时间。

5)有价运行时间。有价运行时间是指有效运行时间减去不良品及不良品修理时间之后的部分,即实际生产出良品的运行时间。

6)时间运行效率。时间运行效率是有效运行时间和负荷时间的比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时间运行效率=(负荷时间-计划外停止时间)/负荷时间×100%

7)速度运行效率。速度运行效率是指基准加工周期与实际加工周期的比值,是表示速度差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速度运行效率=基准生产周期/实际生产周期×100%

8)有效运行效率。有效运行效率是表示生产持续性的一个指标,它的计算公式如下:

有效运行效率=生产总数×实际生产周期/运行时间×100%

9)性能运行效率。性能运行效率是一个衡量速度差的指标,指设备的实际运行速度和设备的固有(速度)能力(即设计能力)之间的比值。

性能运行效率=基准生产周期×加工数量/运行时间×100%

注:基准生产周期一般是指设计生产周期。但是由于生产加工品种、品质条件的不同,设备所能达到的基准生产周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有时候还可以用目前理想状态下的生产周期或者至今最高水平的生产周期等来计算性能运行效率。

10)良品率。良品率是良品和加工总数的比值。

良品率=(生产总数-不良品数)/生产总数×100%

注:不良品数=启动不良品数+工序内不良品数+修理数

11)设备综合效率。设备综合效率是时间运行效率、性能运行效率和良品率的乘积。它是评价当前设备的运行时间、运行速度、良品率的一项综合指标,也是衡量生产活动中由设备创造的附加价值多少的尺度。

设备综合效率=时间运行效率×性能运行效率×良品率

2、设备综合效率计算范例。

一天的工作时间: 60分×8小时=480分钟

一天的负荷时间: 470分钟

一天的运行时间: 400分钟

一天的生产数量: 450个

基准生产周期: 0.64分钟/1个

实际生产周期: 0.8分钟/1个

不良率: 5%

停止时间: 早晚5S时间10分钟,故障30分钟,调整40分钟,共计80分钟。

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做以下计算:

1)时间运行效率=400/470×100%=85.1%

2)速度运行效率=0.64/0.8×100%=80%

3)有效运行效率=450×0.8/400×100%=90%

4)性能运行效率=0.64×450/400×100%=72%

5)良品率=1-5%=95%

6)综合效率=0.851×0.72×0.95×100%=58.2%

7)短时停止时间=480-0.8×450-80=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