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企发展方式决策方面,有些药企基本上是采取“吃干榨净”的策略,而另一些药企则选择在发展核心领域重磅投入,而处于中间状态的药企会更多一些。中国目前药企多数为脱胎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甚至军队为了安排家属创办的药厂,少数药企是在改革开放这40年中陆续创办起来的。在脱胎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甚至军队为了安排家属创办的药厂中,起步规模、经营水平和产品档次差别不是很大,但是40年后的今天,这些药企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处于第一梯队,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在新产品开发、经营体系构建、战略布局、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第二类则处于明显的爬坡挣扎阶段,这40年也赚了不少钱而且形成一定规模,但是产品依旧、技术没有太大长进,在国家医药产业政策急剧变化的关键时刻显得成长乏力,被淘汰风险非常高:第三类则是处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中间的药企。这些企业多数都曾经辉煌过,但是在竞争和政策双重重压下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进一步就是海阔天空,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造成产业分化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最关键的原因是企业的决策选择。处于第二和第三层面的企业,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决策倾向:将自己掌握的药企作为赚钱的机器和纯粹的经济组织,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费用。而在投入上是能少则少、能不投则不投。从短期看投入产出比非常好,但是在品牌培育、市场培育、新产品开发、技术进步、经营体系培育、人才培育等战略布局上,不投入或少投入或投入方式不对;长期看则使企业丧失造血功能,逐步走下坡路,短期内这些药企的掌舵人对此可能并未引起注意,等到差距进一步拉大,量变引起质变时则无力回天,我们将这种经营方式叫作“吃干榨净”。
在持续投入的发展方式中,少数有远见的药企直接选择新药发展模式,另一些企业则走稳中求进的道路,发展仿制药,而更多药企在发展初期选择仿制药,积累了一定资源后进入新药领域。发展路径的选择,是根据自己对内外环境和资源的判断做出的决策,无可厚非。
关于药企是选择战略导向还是运营导向,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严格地画一条线,许多企业总体上是战略导向的,在规模成长和赚钱额度方面并不急功近利,而是注重打基础、建战略、培养人才,但是在具体领域和不同时期则采用运营导向,更多的企业在创业初期是典型的运营导向,先活下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转向战略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