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经营企业绕不过去的一关,是一把利剑永远悬在企业人的头上,无时无刻不在警醒人们提高安全警惕性。长期以来,我国安全事故呈波浪式发生,给公私财产和人的生命以及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创痛。笔者作为一位在工业企业有三十几年管理历练的经理人,在多年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亲身经历和处理过多起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对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进步和安全设施的完善有亲身感受,同时也对我国长期以来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误区有几分惋惜。
笔者可以用三句不是很雅但很实在的话来概括长期以来我们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误区:无知、官僚和贪婪。
(1)无知。分析我国近十年安全事故的成因,多数存在违规指挥、违规操作或对危险源的化学和物理特性不清楚的情况,实质上就是无知造成事故。回想一下笔者经历过的企业和考察或参观过的企业,仅有的入司安全教育多数都成了形式,许多企业连这点形式也不搞了,入职的员工很少对自己所接触和操作环节与设备、设施以及物料的性质特别是安全特性有深刻的了解,也基本不清楚如何规避事故、如何逃生。对于指挥其工作的上级,这方面的知识则少之又少,所以不出事故才是偶然。有的消防队员在这方面的知识也很单薄,所以才会出现对于不溶于水的易燃物用水灭火的笑话,无知者无畏,用在这里比较贴切。
(2)官僚。用安全责任代替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毋庸置疑,责任落实是做好安全管理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和官方文件上,我们实际上将责任这一重要命题压缩在追究责任这一狭小区域,反倒使人去主动规避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个别事故的责任追究会上升到很高层面,弄得许多岗位成为高危岗位没有人愿意做,工业安全专业招生都困难,致使工业安全管理领域非专业人员占有较大比例;我们也经常看到在文件中明确规定所谓“一岗双责”“党政同责”,有的企业让董事长、总经理(总裁或CEO)、党委书记同时承担安全责任,这样看似大家在安全生产方面都有责任,实际上是都无法承担责任。笔者在工业企业三十几年的管理实践有个感想,就是责任是与权力对等的,权责不对等导致权和责都难以落实,而如果让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总裁或CEO)、党委书记同时承担安全责任,则安全管理权力就分散了,这又犯了管理的另一个大忌——多头领导。
增强安全管理的系统性。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地方的电梯出事了,全国的电梯都停下来检查,另一个地方危险品出事了,全国专项检查危险品,这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全国各个地方及众多的企业就不断地为这些专项治理而奔波,没有时间和心思进行本企业或单位安全管理的系统思考与系统治理,长此以往,反倒可能促成新的事故。
慎用一票否决权。我们虽然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但计划经济的印记仍时不时回到现实,比如令我们不知所措的“一票否决权”。除安全意外,还有质量、党纪、计划生育等都有一票否决机制,本来要强调某项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当大多数工作都被赋予一票否决权以后结果就可想而知。
对于安全来说,在企业中它就是经营管理的一个方面,必须做好,但它仅仅是一个方面,不能无限拔高。无限拔高的结果是我们的安全成本非常高,这里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出事故后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高:二是将安全放到不应有的高度,使资源过度投放或投放到不需要和不准确的地方。
上述三个方面的症结在官僚,一群没有在一线从事过安全工作的人,没有受过安全方面系统训练的官在管理安全工作,专业知识少而权力大,指望他们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难啊!这些人虽然不断出台一些花样百出的文件,不断进行安全检查,但难以治标更难以治本。
(3)贪婪。回顾并分析一下每一起安全事故,背后都有贪婪的影子。本来需要进行安全评估或安全验收的项目,为了早日投产而省略了,有的边投产边验收;有的本来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决策者为了好大喜功,对安全存在侥幸心理,铤而走险;更多的是在安全设施和建设方面节省成本,该投的不投,不该省的省去了,结果当风险变成现实时,成本是最大的。所以说,贪婪是安全的大敌。
破解安全魔咒的根本办法在哪里?在科学,在规律,就是将安全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认识其规律性,从而把握这个规律,按照安全管理规律去运行,从政府到企业,从制度到人,从理念到落实。
(1)要从过去“高度重视安全”“深刻认识安全”“安全责任第一”这些口号式管理向安全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根本性上转变。从每种物料、结构和危险源的安全特性上采取安全措施,注重科学性、准确性和针对性,注重源头和关键环节。这个转型要从主管安全的政府部门、政府官员到企业各级各类员工。
过去我们安全管理基本是“四板斧”,即安全设施、安全制度、安全检查、安全责任追究,沿袭下来已经变成没有灵魂和科学性的定式。许多企业的安全设施已经变成摆设,安全制度也不可操作、安全检查流于形式、安全检查变为找倒霉者。
(2)安全生产主体在企业,企业作为社会安全的主体必须重视安全基础工作,这是安全生产的灵魂。包括企业建设初期的规划、建设、施工、安装和安全制度、流程和标准,确实做到安全生产“六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同时计划、同时落实、同时检查。
建议强制推行企业安全认证,代替目前五花八门的认证制度,使企业从设计、选址到建设和投产以及日常运营的计划、人才培养与安全管理具备系统的安全保障。
将企业经营负责人安全资质作为其从业的必备条件,不因要发展经济而放松。
在政府文件和公司章程中规定企业经营负责人是所在企业安全生产的主要负责人,使权责对等,避免多头领导;明确企业内部各级各类岗位安全责任。
(3)抓安全特别是工业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必要时国家通过提供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人才报考和从事工业安全工作,通过十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使多数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基本具备安全管理专业学历和深刻的安全知识。
同时应该看到,安全工作的关键既在政策层面也在基层和细节,所以需要在方向对头的情况下持续和耐心坚持下去,逐步解决无知、官僚和贪婪三大疾病,安全文化才会真正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