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转型

中国药企领导力的核心是掌门人深度认知自己并战胜自己,就可以预见的未来主要还是提升觉察力、倾听力和行动力。在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勤奋、有商业洞察力和拼搏精神的医药企业家。这些企业家适应了那个时期客户、企业规模、经理人和员工的特性,开会基本是一言堂,与下属交心基本是靠骂,业绩基本靠压,对下属不是下命令就是给答案。

在中国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客户在变化、政策在变化、环境在变化、经理人在变化、员工在变化,过去成功的经营和管理方式许多已经不再适用,而对于新的方法,这批管理者多数还没有掌握或适应。

未来的药企领导者需要改进自己的倾听能力,在第三个层面实现倾听的有效性。在人际关系领域,倾听被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听者理解了信息内容和事实;第二个层次,听者理解了讲话者的方式和情感;第三个层次,听者理解了讲话者的意图和原因。

未来的药企领导者需要提升以下两方面的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一)提升觉察力

觉察力是领导者经营企业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优势和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指觉察力、预见性。正确地把握事物,就必须“预”,得准备,得觉察,得从周围大量的信息中挖掘出于己有利的、防备有害的。要能够辨别和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敏锐体察到事物的动向,及时地关注并且善于发现其中的“机关”,从而解开“密码”,拨开云雾见青天。

(1)要觉察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决策和措施会为企业带来什么结果和影响。(2)要觉察下属。如果连一个完整汇报都听不到头,就不用说觉察了。

(3)觉察自己的企业。处于什么状态,有什么机会,有什么风险,这些都是适时需要反思和关注的。第四,要觉察环境和政策。

(2提升行动力

许多药企领导者并不是没有感觉到机会、风险,而是缺乏行动力,在等待和拖延中丧失机会。

药企不论未来环境和资源如何变化,只要抓住这三大主流趋势并主动变革,就会争取主动。

驱动上述三大主流趋势的因素非常多,一些因素是显性的,一些是隐性的,可以归纳出以下九方面的关键因素。

(1)加入ICH。当地时间2018年6月7日下午1点30分,在日本神户举行的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2018年第一次大会上,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当选为ICH管理委员会成员。ICH是被全球主流国家认同的全球药品标准和技术协调机构。虽然中国从加入到完全融入这个组织还需要时间,特别是市场的反应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加入ICH和No3.0版开放的叠加作用将对中国药品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其中,No1.0指始于1978年的自主开放,No2.0指始于中国加入WTO这一轮开放,No3.0则指本轮自主与环境逼迫叠加的开放。这一趋势可以从1997年日本加入ICH后药品市场及竞争情况得到借鉴。

(2)推行MAH。中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已经从试点到全面推行,虽然短期还没有看到明显的效果,这与配套措施是否健全、产业调整涉及大量资产退出和转型等环节有关,但对制药产业的影响将是战略性和历史性的。MAH和其他政策在催生未来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的同时,分工也将进一步深化,专业化的研发、专业化的药品制造、专业化的营销、专业化的第三方检测以及专业化的物流机构将通过合同和网络实现价值最大化。

(3)新药重新定义和审批政策向创新药倾斜。将越来越多的同质化竞争产品边缘化,近四年来,药品审批数量急剧下降与创新药快速上升和审批时间大大缩短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中国药品市场及竞争方式在发生重大变化。

(4)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药品市场竞争方式从过去在终端环节大量投放广告,甚至夸大疗效、低价竞争、同质化仿制、商业贿赂促销、单纯的销售竞争向重疗效、重综合成本、重技术含量、重品牌、重战略以及整体竞争转型。

(5)药品采购、制造和流通环节更加规范和严格监管。

(6)员工特别是经理人的心态、地位和支撑策略都在发生变化。过去,员工大多注重稳定、薪酬、看当期收益、忍耐性强;而在未来的队伍中,员工的参与意愿、自主决策意愿、被尊重意愿以及获得长远收益的意愿会增强,忍耐性会下降,药企要重新梳理自己的人力资源战略,适应员工队伍的变化。

(7)新IT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联的兴起,并对医药产业各个环节的深度渗透,将深刻影响医药产业竞争、战略和未来。

(8)医药对外开放进入3.0阶段,就是标准、制度与国际主流市场接轨、同步阶段。

(9)药品审批向创新药倾斜,对没有新价值的纯仿制药是沉重打击。

医药产业三大主流趋势和九大影响因素图见图1-2。

图1-2 医药产业三大主流趋势和九大影响因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