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困局

很多药企在药品短缺和低水平过剩时代,“低”成本仿制了若干“新”药,这些“新”药或者已经申报但如石沉大海般没有回音,或者已经进行一半,或者已经拿到产品文号但市场接受程度低;一些药企也仿制了像替尼这类肿瘤药;也有一些药企当初为了快速扩大规模收购和兼并了一些价值不高的药企;更有一些药企图便宜招收了一些“低成本”的员工,甚至骨干员工。

但是,医药新政实施以来,一个药品几十个文号的不再审批,纯粹改剂型而没有创新的仿制药不再审批,申报时属于比较新的药品在研发过程中发现为数不少的药企都在仿制这类药,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这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同质化”,即从药品同质化到研发同质化;花多少真金白银并购的药企在新政情况下也陷于“鸡肋”困境,对母公司价值不大而包袱却不小;至于“图便宜”招来的员工,由于习惯和年龄的原因,技能和心态都难以改善,致使药企陷入使用贡献不大、不用代价不小、培养提高成效不大的局面。

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度、数量型、粗放式向中低速、质量型和精细化转型过程中,在医药产业从不规范向规范过渡,从国内新药标准向全球新药标准提升,从仿制药赚大钱向创新药才有竞争力转型过程中,上述四个方面集中爆发使为数不少的药企陷入低成本困局。进,盈利能力越来越低,资源不足以进;退,负担重,拔不出脚,迈不开腿,舍不得沉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