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制度与流程建设打造执行力

(一) 提高制度执行力

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组织能以更强的能力完成更大的业务量,但在企业实务中,却常常出现制度很完整、装订得很美观,但放在抽屉里或仅仅挂在墙上给人欣赏,工作人员依然按照各自的习惯开展工作。制度完美有序,工作混乱无序。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细节和执行力,细节体现质量,执行力体现效率。制度为什么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呢?

1. 制度不合理

制度不合理引起的抵触,进而产生的过于频繁的修改 - 执行 - 修改,使企业的制度逐渐失去权威性,员工无所适从而产生困惑,会导致企业文化形成应付和无所谓的态度,一个好的制度应该在制定者离开组织后3~5年,还能健康地运行,后期的改变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少量地调整,这需要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的深刻理解和对企业发展的前瞻性把握。

2. 文化与新制度差异冲突大

流程是合理的,制度也是科学的,但不能适应企业或行业现状,行业有自身的业务组织和运营特点,行业的运营特点决定了企业对资源组织的方法和对资源管理的手段,如软件开发业与流水线生产制造业就差别很大。

而企业固有的行事风格、价值观等对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也起着范围界定的作用,新制度太过超越原有文化,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员工离职、企业权力斗争、消极怠工等,延伸到客户,空降兵将被逼宫、老板威信会降低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3. 准备不足的执行反复

即使制度考虑了原有文化,但新制度执行前的宣贯依然重要,新制度的宣贯必须由企业的实际影响力人员带头,不然后遗症影响深远。

在处理类似事件时,可以在宣贯文件中附带一笔,如:由部门主管负责将文件内容传达到每个人(会议签名),如未通知到,员工违反规定,并认为未接到通知,主管又不能拿出明确证据证明该员工已获知的,由主管承担责任。

严格避免执行制度后,收回处罚令或减轻处罚,会引起后期不断的讨价还价。

4. 缺少执行人

监督执行人缺位,是很多企业制度执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制度监督执行人的挑选和任用支持,是企业制度能否贯彻的关键。

监督执行人特征:顽强的意志,原则性强,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超越一般的正直人品,无亲属在企业,熟悉企业所有业务环节。

执行人必须被公开授予权力,并公开制约其行为的措施(如有意遗漏的双倍处罚),执行人必须获得企业最高长官的支持。

5. 领导不执行

即使企业设置了制度监督执行人,但与其平级或上级领导人违反制度后,如何处理,特别是当该领导人为元老或实力派时,除了要考验监督执行人的协调手段外,企业政治在此种情况下会毫不掩饰地体现出来,该有效地利用企业政治还是规避企业政治,其实最后将考验企业最高长官的管理能力倾向。

(二) 流程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

国内大量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多是依靠一级一级领导的推动来完成工作的:一项工作如果没有领导过问,就没有人处理,也没有人承担责任;一项工作只能在两个部门领导之间“同级别”进行……这种现象产生了众多“企业病”:内部运作效率低下;影响领导者对重要工作的关注和思考;营销人员能力缺乏锻炼,滋生依赖思想;各部门间缺乏顺畅沟通,营销计划难以执行到位。要改变这种现象,企业就必须从“靠领导推动”转向“靠流程推动”,简化工作决策的环节。

1. 靠流程推动的关键

(1)提炼关键业务流程

靠流程推动的重点在于靠关键业务流程推动,二八法则永远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根本原则。提炼出营销关键业务,通过对关键业务的流程进行设计,来保障整体业务的顺畅运作。

(2)确定流程核心内容

业务流程由许多个流程点组成,提炼出关键业务流程只是初步确立了关键业务的流向,要使业务流程流动顺畅,还要明确流程点所包含的内容。每一个流程点都代表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营销部门在处理这些工作时,都应该按照统一的规范执行以保证运作效率,而不是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做法。

(3)明确流程运作部门

每一项业务流程都可能涉及多个部门的共同运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角色是什么,谁是主导部门、谁是参与部门,谁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应该具有什么权限。定位明确,各部门才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业务流程才能顺畅运行。

(4)规定流程运作时间

业务流程的时间要求体现在两点:一是每个流程点的内容应该在什么时候完成;二是处理这些内容的时间应该有多长。这样,每项业务流程就具备了结果性,而不是一直处于运作过程中。

(5)确定流程评估标准

在靠流程推动工作的体系中,必须使业务流程本身具有检核或者信息双向流动的职能,以便对业务流程的结果予以评估和传递,从而保障这项业务流程运作的效率和质量。

2. 合理的营销绩效考核是提升执行力的动力

管理者往往寄希望于通过培训来提高营销人员的执行力,殊不知在一个缺乏公平体现贡献价值的环境中,营销人员对于公司要求他们不断上进的做法是无法有效接受的。事实上,这些管理者忽略了营销体系执行的真正动力来源——绩效考核。这套体系若没有建立起来,执行力不会自动产生。国内企业在营销团队绩效考核上的问题,主要是未能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因此不知道应该设计哪些绩效考核指标,以及应该如何掌握绩效考核的过程。在此我们提出几点简单有效的绩效考核原则:

(1)营销绩效考核体系应该围绕企业的整体营销计划建立

绩效考核一定不能脱离营销关键业务,要有助于整体策略目标的达成,而不能想当然地一味强调所谓的“全面性”。一些企业制定考核体系时从大到小、从定量到定性、从业绩到态度等方方面面制定了一大套考核指标,表面上看起来各方面都考虑到了,可事实上这种体系在实践中根本无法执行下去。

绩效考核围绕策略规划的重点,就是要设计一套关键绩效指标(KPI),这种方法融合了目标管理和关键业务界定两种方式的优点,既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可以确保“做正确的事”,又抓住了关键业务,可以最大限度调动人力资源。

(2)营销绩效考核体系应该在机会上创造平等

绩效考核的根本点就在于营造一种机会公平的环境,使大家能在同样的平台上展开公平竞争,并且获得公平的回报。实践中这种机会上的平等,就是必须充分考虑各类营销人员工作性质的差异,确保大家都能从企业的成长中获得价值。

(3)营销绩效考核体系应该体现个人与团队的平衡

执行力并不是简单地由个人来达成的,而是由组织来达成的,因此,执行力的强化就必须在个人和组织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关系,既不至于因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削弱了组织的力量,又不至于因强调团队而淹没了个人的特性和价值体现。在实际考核中,要做到因团队的成长而带动个人的成长;如果一个部门赢得了公司的奖励,这个部门的所有人员都应该分享到这种奖励;而对于其中贡献突出的个人,部门给予其相应的激励以区别于一般贡献的人员,这样才能激励一大批人员愿意冒尖、敢于冒尖,要树立起团队中的个人样板。这一点在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必须明确,力求在组织中形成一种竞合关系——竞争与合作并存,从而推动整个营销组织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