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基石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与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本土化实践进程相结合,并在长期的人力资源咨询实践中,逐步提出了一系列对于中国企业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原创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工具与研究成果。在帮助企业构建人力资源经营能力的实践探索中,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创新时,我们一直围绕着一个基本假设:对人的认识和人与组织关系的定义。
我认为在企业管理实践领域,“人是目的”“人是工具”两种理念都是并存的。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待人力资源:只有把人当成工具时,在传统的组织模式下,企业才实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因为只有把人当成工具才能真正进行标准化的操作以提高组织、流程效率,才能提高管理的职业理性,才能避免偏差。然而问题在于,当你完全把人当工具的时候,又压抑了人独特的创造性。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又不能把人当成工具。所以,当我们反过来从心理学、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来看,就可以知道人绝对不是工具,他具有内在的需求,有自己的情感,不能简单地把他当成工具。管理的使命和任务应以人为基点去满足人的需求,提高人的满意度与价值体验。
创新与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繁荣发展与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力,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也正迈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价值管理阶段。在这样的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关注人的价值创造,使每个员工成为价值的创造者,使每个员工有价值地工作,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为此,在国内我最早提出人才经营的指导理念,叫作“经营人才铁三角”,即通过知识的经营、能力的经营与心理资本的经营,不断提升人的价值创造能力与人力资源效能,以最终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
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组织方式、组织模式有了巨大的创新。组织越来越扁平化,越来越贴近市场,组织越来越多地采用项目制、阿米巴的组织方式,创客化、平台化、自组织等观念已经深入“80后”“90后”人心。在这样的小团队中,个体的角色作用与影响力逐日凸显,不容小觑。可能组织中一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人在时不时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引起他人共鸣,就很容易引发群体行为;而且在这样的组织中,讲求的不再单纯是人与岗位之间的匹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有效动态匹配与协同。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驱动员工自主经营与管理,全面精细地量化每一个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创造能力的时候,却也陷入了一个现实困境:员工待遇越来越高,但员工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缺少工作的激情。企业推行的员工关怀计划员工不买账;企业管理干部乃至基层员工无法做到工作生活的平衡,对人生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感到迷茫;企业家及高层领导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更不在少数。
上述所有问题最终导致企业内在活力与效能的下降,企业成长正能量的不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物质利益的调整,还要注重建立员工的心理资本、提升员工的快乐指数,让员工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成就感,充满激情,能够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最终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快乐、成就感和幸福感。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心理活动规律和机制的学科,我认为它在介入企业的上述一些人力资源问题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个体关怀的特征。因此,我认为现在的HR从业工作者,还是应该重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例如,对于员工态度、动机和价值观(AMV)这些心智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就非常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多多少少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工具,不仅可以提升HR从业者自己对人性和人的心理活动的体悟和洞察能力,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移情能力、压力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使员工个体和HR自己在组织中成长和发展。
我本人与心理学结缘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就读期间。我读研究生的那三年还没有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整个专业领域都在初创期,该教什么、学什么,大家都在不断尝试摸索。因此,也没有什么人能正式讲授相关专业课程,我们有的只是自学与自我探索。那时我想,要研究组织中的人,第一跟心理学有关系,所以我去北师大旁听心理学、心理测量课程,我的专业基础知识实际上是北师大教给我的;第二,研究人必须要上升到哲学思维,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跟社会学也有关系,所以我又在北大旁听了哲学和劳动社会学的课程。我那时候可以说是在中国大学内最早四处蹭课的学生,当时基本就是在人大、北大、清华、北师大这几所学校里旁听蹭课,学习心理学、心理测量、社会学、哲学,建立了一个较为宽广的知识结构。这也算是歪打正着,因为研究人的问题确实需要多学科的发展,基本上也是学科的大交叉,需要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相互交融。
这部《员工心理学超级漫画版》是邢雷博士漫画管理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作为一名管理心理学方向的博士,他基于自己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论积淀,与十多年的知行结合的咨询实践,厚积薄发,选取了组织管理中最重要、最有用的心理学概念、理论,并结合应用场景进行了科学严谨、生动有趣的剖析与阐释。这对读者尤其是企业的管理工作者从组织管理应用的角度理解心理学、活用心理学有较大的帮助。而本书的又一妙处在于,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漫画形式将抽象的管理场景和内化的心理行为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习变成了一个有趣而愉快的过程。
乍见作者的初稿,我就能强烈感受到他和他的团队为这部作品付出的心血和热情。表面上看,这是一部距离作者的管理咨询工作相对较远的一部作品,但我认为这部作品对于推动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却是大有裨益,因为我们到了这么一个时代,确实需要重新改变组织中对“人”的认识。
所以,在品读了邢雷博士的这部新作之后,我非常乐意把它推荐给广大读者。希望帮助企业在“人力资源效能”和“员工幸福感”之间寻求平衡时,能够提供一些有效的知识方法,一些灵感思路。
管理就是实践,实践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我相信以邢雷博士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一定会有更多的优秀作品问世,他也一定会成为中国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界一位值得期待的冉冉升起的明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
彭剑锋
2016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