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本书的草稿绘制完成即将付梓之时,我拾缀了本书写作前后的一些想法,在此向读者做一交代和分享。
我首先想谈的是贯穿本书写作前后的三点想法。
第一点,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关于测评技术的书。在多年的咨询实践中,我发觉中国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喜欢谈论思想,见到管理新方法,喜欢得其神韵而不喜过问骨骼关节。常见有些企业引进六西格玛管理多年,但是你问他们些具体的统计概念,管理人员大多不清楚,可想而知,这些科学工具在中国企业应用的真实情状并不乐观。有时,我认为我们这一代咨询师,一方面应该潜心深入阅读像德鲁克那样大师的经典,探颐穷理、体悟揣摩,扩展自己的思维规模;一方面又要克制住在企业里高谈阔论、思想引领的冲动,多研究些让思想落地的工具去教给企业。我也期望中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再多些工具理性、科学实证,更讲求些逻辑脉络。我在中科院跟随时勘老师攻读博士期间,更认识到科学实证方法对于管理研究、管理咨询的裨益。我曾给自己立过要求:咨询前15年,少谈思想,多潜心研究些技术方法。我宁愿咨询成果先多些匠气,最后再让大师们仙人指路。此次选择人才评价中心这一专题,因为HR的从业者们都知道评价中心,也想运用这一技术于实践,但这类专著暂且不论质量高低,数量不过区区几本,且大部分是国外翻译而来。故而,我就想把在此领域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能讲得更清楚些而已,不奢谈思想高度。
第二点,为什么要选用漫画的形式。人才评价中心本身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情景模拟性,如果读者不能看见和想象文字描述的情景,对于内容的理解将会非常抽象。我们在对大量文献和专著进行深入阅读后,精选评价中心技术的核心与精髓,在遵循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借助漫画这样一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形式和载体,把评价中心技术进行通俗化、图形化、趣味化的介绍与解读,更好地帮助读者去理解其中的技术细节。当然这也对漫画脚本设计者和绘图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幸最终基本达到了我的严苛要求。并且,我还计划陆续推出《漫画工作分析》、《漫画绩效管理》、《漫画企业文化建设》、《漫画能力管理体系》、《漫画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五本书。
第三点,怎样正确看待测评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总是围绕“人的工作”和“工作中的人”这两个事项展开,现实的管理世界中,管理者们也一直在追求人与工作的完美结合。我们对如何设计一件工作,如何做好一件工作,已经有了相当多确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至于对“工作中的人”的认识,理论上,伟大的组织理论奠基人巴纳德早就指出,组织中的人类行为已经成为组织成败的关键,把人们组织到一起工作是一件棘手的事。当今现实的管理世界中,管理者们在谈到最常见、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时,几乎总是把“人”的问题列在首位;另一方面,囿于管理理念导向以及与此相关知识的了解,许多企业管理者对于“人”的关注尚有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因此,我想说明的是,人才测评不是帮助管理人员科学算命或对其下属的揣摩,不是简单地抓住员工的弱点和短板并在制度设计中加以考量利用,不是对员工进行冷冰冰的计算分析而让管理失去人性温度,而是提供一个手段和途径,让管理者去了解自己的员工,有的放矢并真心实意地去帮助自己的员工,去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帮助其成功。同时,人才测评也提供一个手段和途径,让员工更清晰地了解自我,给自我以积极的期许,充分发挥人格的内在力量,使每一个人心甘情愿地努力激情工作。
在未来的工作场所,随着大量80后、90后的进入,管理中信任、合作和相互关心可能是管理者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管理者必须心存善意地去了解这些员工,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差异,才有可能让这些人成为更好的员工和更有能力的社会成员。
综上所述,人才测评的根本价值是提供这样一个技术手段,让管理者在复杂艰巨的管理挑战中,仍记得把员工视为完整的“人”而不是机器部件。
其次,关于本书的后续修订和其他几本漫画书的创作出版,我打算借助互联网提供的技术条件,学习借鉴互联网的建站模式,网聚读者智慧,尽可能邀请读者参与到图书创作过程中来。创作团队规划好图书内容后,读者们将可以与我们一起深度参与创作,可就相关内容和知识点提供漫画脚本。
最后,创作团队会在书中注明每一读者的贡献点,这样共创共享的写作模式,可能更具挑战性,这又是我的一个突发奇想。请大家多关注我们的漫画管理QQ号2572768638,健康型组织研究QQ群,群号218914335。
行文至此还想说的是,这样一本书的完成实属不易,所以我还要代表我自己和我的团队感谢很多很多人。
关于本书的内容绘著,首先要感谢我的同事朱军梅、郑雪琴和张小斐女士。朱军梅良好的心理学研究素养,人才测评领域丰富的专业积淀;郑雪琴的创新精神、超强的抗压能力;张小斐扎实的绘画功底、丰富的想象力,都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强大。还要感谢我中科院的师妹刘晔博士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师弟秦弋博士,他们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其中刘晔还负责设计了部分章节的脚本;中南民族大学动漫专业刘力女士,在漫画创作过程中帮助完成了部分勾线工作。
因本书图文兼具,任何一处小的改动,都会是巨大的系统工程,排版制作任务异常繁重,因此要感谢制版设计公司马红淼女士,图书编辑李俊丽女士,她们虽被我这样那样的修改要求折磨得很是不轻,但关键时候依然坚持精益求精,不降低质量标准。
深深的感谢还应该献给我们这个创作团队的家人,图书写作过程中,经常熬夜加班,感谢身边家人给予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也是我们书稿的第一读者,从读者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和鼓励。
这本书的完成,我们还应该感谢华夏基石这个平台,感谢我们合作过的客户,让我们所学习和研究的灰色理论,能在实践的常青之树上开花结果。本书参考了国内外评价中心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大量书籍和文献,因版式问题,无法一一注明出处。在此也要向广大人才测评界同仁付出的努力与心血表示赞赏与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内容难免有值得推敲和商榷之处,欢迎广大读者和同行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推进我国人才测评事业的发展。
邢雷
2013年9月12日夜于北京苹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