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促销是每一个业务员必须面对的事情,促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市场的启动以及货款的回笼问题。因此,每一次促销活动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核算促销活动的成本?怎么样评估促销活动的效果呢?(一)设定年度销售目标并细化出具体阶段  这个年度目标的设定并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及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来设定的。这个目标通过某种业务手段或者市场运做方式是能够实现得了的,是通常所说的“跳起来够得着的目标”。然后把目标细化,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如果每一阶段的小目标都能实现,大目标自然也可以实现;如果小目标发生偏差也可以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或者调整目标值。(二)根据区域市场的战略地位适当调整  譬如Z市是K公司的重点区域战略市场。K公司平均的市场推广费用率只有10%,但是为了打下Z市这个重点战略性市场,K公司给到市场部的推广费用率可能会有30%。也就是说,如果年度销售目标是100万的话,市场部的费用可达到30万;如果是非战略性市场,那么市场部可用于做市场推广的费用就只有10万元。  一个阶段要完成目标,就需要一定的促销活动进行配合,尤其是新产品推广。但不管这个计划如何制定,它的整个费用率要在整体的年度费用率之下,不能超标。(三)允许合理分配促销费用比率  如果下个季度准备销售6000件的货物,为达成这个目标,本季度准备推出一个开瓶有奖的促销活动,而该季度的可用费用比率为15%。为了达到快速启动市场,增加消费者的消费兴趣,在设计促销活动方案时,就可以有意识地把前面的1000件货设计成50%的中奖率,然后再依次递减,直至取消。这样,前期的造势就会给消费者一针强心剂,而整体费用仍然控制在15%以内。(四)时刻明确促销推广的目的  促销只是我们运做的手段,市场的启动和销量提升才是进行促销活动的根本目的。业务员往往被竞争对手来势汹汹的促销所吓倒,诘问自己的品牌为什么就拿不出那么大的力度,却不知道这只是竞争对手施放的烟雾弹而已。以社区的免费赠送为例,不管怎么送,都是有一个量的限制的,譬如限送前50名消费者,整个买一送一的总量控制在5件货物以内等。得到的回报:一是开展此活动的超市的1000元进场费免掉了;二是超市附近的零售点被顺带进了货;三是带动了一批没有抢购到特价产品的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四是广告宣传作用。所以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此话千真万确,促销的最终目的仍然是需要回报的。(五)针对渠道牢记控制力度  不会做市场的业务员在拿到公司的力度后往往不知道怎么使用。最常见的也是最愚蠢的方式就是,把公司给予的力度一点不剩地全部放到渠道促销上面去,一时的痛快换来长久的痛苦。渠道价格崩盘,产品价格穿底,公司利润白白地流失。做促销时一定要多动脑筋,想些其它不损害品牌形象和价格体系的方式方法。以笔者的经验,针对消费者本身的促销活动可以放肆做,新产品的促销活动也可以放手做,不需要顾忌太多。  从本质上来说,促销是一柄双刃剑,做得好可以令市场锦上添花甚至起死回生;做得不好也可能令市场身陷沼泽、进退两难。如果我们了解清楚怎么去做促销,或许才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少走一些弯路。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不仅仅是网上幽默、调侃,而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现实存在。传统时代,在相同的时间、空间,就在相同的场景。移动互联时代则不同,在相同的空间,可能在不同的场景;在不同的空间,可能在相同的场景。不同的空间,进入相同的场景,关键是通过互联网入口,进入了相同的虚拟空间。场景的本质:占有时间2016年,苹果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用户每天通过TouchID指纹解锁及密码输入查看手机的次数为80次。这个数据只是启用指纹解锁和密码保护的用户,不包括没有使用手机保护措施的用户。2013年的一组数据,人类每天点亮屏幕的次数是至少150次。这个数字包含查看信息发送人、预览短信及浏览推送信息的次数。苹果手机的中国用户都有一个“半天焦虑”,每天到中午,都要找充电场所。中国人是App的重度用户,特别是微信和今日头条。苹果手机一次充电,很多人只够用半天。微信把线下社交结构搬到线上,让用户对社交App形成了依赖;今日头条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模式,也很容易让用户形成依赖。场景就是时间、空间、事件,表象看是空间、事件,本质上看是时间,即一件事情让人舍得花时间。传统场景的本质是时间、空间,而互联网场景的本质就是时间。用户在不同的空间,在相同的时间,通过互联网入口,进入了相同的虚拟空间。换句话说,互联网场景是时间、虚拟空间。从传统场景的实体空间,进入互联网场景的虚拟空间,核心是入口。互联网的应用技术,就是建立入口。App、二维码、小程序等都是虚拟空间的入口。超级入口与支付场景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超级入口,比如微信、QQ、视频、游戏等;二是支付场景,比如阿里、京东、拼多多、美团、滴滴、共享单车等。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新场景还在不断增加。超级入口,本质上是对时间的占有,是人在虚拟空间的链接,指的是社交(沟通)、体验等消耗时间的互联网应用场景。社交(沟通)场景,如微信、QQ、抖音、快手、视频会议等;体验场景,如游戏、视听等。支付场景,本质上是人与平台的链接,是对服务(商品)的消费,指通过互联网支付完成价值交换的场景。
(1)好记名字就是为了能让别人记住,好记自然是起名字最重要的标准。判断名字是否好记的标准也很简单,就是说一两遍就能被别人记住,要有足够的差异性才行。比如,做线上二手车交易的瓜子网,这个名字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好记。再比如“快狗打车”,也是有足够差异性的名字,很容易在众多的品牌中跳出来。像“小米”“红牛”“蓝月亮”也是秉持这个原则。国际巨星成龙之前的名字叫陈港生,陈港生这个名字的记忆成本相比成龙,那肯定是高了很多。(2)好读品牌很重要的一种传播方式就是口口相传,形成顾客与顾客之间的口碑传递,所以好读也是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判断名字是否好读的标准有以下两个:一是品牌名字中没有难认、难发音的字。说出去,一听就知道是哪几个字,比如天猫、淘宝都是很好读的名字。二是最后一个字最好是开口音,这样才能叫得响亮。像加多宝、老干妈都是很不错的名字,最后一个字都是很响亮的,这样传播起来就非常快速。刘德华之前的名字叫刘福荣,发音就不够响亮。(3)能反映品类特性这一点好像很多企业没有考虑过。品牌的名字最好能反映品类的特性,这样就会给顾客一种更专业的感觉,可以极大地降低传播的费用,同时提高品牌的可信度。比如,奶茶的名字叫香飘飘,就会让顾客觉得它的奶茶味很香;我们在服务的一个做自卸车的品牌,名字叫灰熊,就让人感觉这个自卸车很抗造;脑白金的名字也很好地调动了老年人的消费需求;顺丰的名字就让人感觉其比别的快递要快很多。我们公司曾服务过的一个客户是做半挂车的,品牌名叫烈牛,这个名字就会让顾客觉得这个半挂车很有力量。九寨沟之前的名字叫作南坪县,听起来就没有九寨沟有吸引力。(4)要有品牌感觉给品牌起名字,要让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个品牌名,并给人一种信任的感觉。反面的解释就是,这个名字不能太接近通用的名字。比如,金华火腿、德州扒鸡,都是品类化的名字,不具有独特性。起名字最怕加一些创意进去,以为可以扩大传播范围,实际上只会弄巧成拙,得不偿失。比如叫鸭子,这种名字只能博一下眼球,注定会成为过眼云烟。为品牌起名字是企业最重要的决策之一,要慎之又慎。不好的名字,建议企业及时更改。现在取个好的名字越来越难,上面四个要求难以同时满足,但是好记是第一标准。我公司主要做品牌战略定位咨询,主要服务对象也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我为我们的咨询品牌起名叫作“翻盘”,就是依据品牌命名的四个要点所取,是不是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它还算是不错的名字。自己的理论一定要自己先实践起来,这样才更有说服力。一个品牌的成就,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品牌在品类中的地位;二是品类的大小。为品类起一个有想象空间的名字就显得至关重要,品类的名字基本可以决定这个品牌未来的市场空间。为品类命名和为品牌命名有许多不同的原则。
银芝是Y药店的店员。公司在推广产品时,总会在宣传中加入一些典故,比如古时候某个大人物用过这个产品,或者是当今某某明星也在用这个产品。银芝在与顾客的交流中会自然加入这些故事,发现说服力确实强很多,顾客就算不买也会频频点头。药店同仁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样,我请我们药师过来给您看一下!”话虽简单,却向顾客示以不可动摇的专家权威,顾客多会“服从”药师的指导。这种特殊效应在销售中叫作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地位较高,其主张对他人的影响力更大,人们大多会认可并遵从他。也就是说,利用权威效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行为。在导购中若能巧妙运用权威效应,也将助成交一臂之力。具体来说,权威效应在导购中有如下表现形式。(1)明星效应。店内产品中有一些是明星代言的,在与顾客沟通时可以明示这一点,用明星的光环增强自己推荐的说服力。比如在销售某感冒药时,可以说这个感冒药是哪个明星做的广告,最重要的是,它的产品质量与效果确实是被认可的。(2)专家效应。在导购时可以有效借助业内专家的话或主张,或者借用专业资料里的内容,向顾客证实你所说的并不只是你个人的观点,而是业内共识,或者是专家的指导。比如我们在销售一些有难度的药品时,可以借力专家对该药品的推荐,这比单纯地自说自话效果更好。(3)职位效应。导购中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可以请店长或区域经理来协助,或者请药师来帮忙。因公司职位安排与执业资格赋予了他们更可信的“说服力”,在解决一些难题时,往往是“人一来,事即了”,可见职位、资历在人身上的效应也是非常给力的。比如当顾客要求给予更大折扣时,我们通过请示领导的方式向顾客表明,顾客的要求确实不是自己所能满足的。当请示后,经理以肯定的口吻告知顾客确实无此优惠,相信顾客也不会再纠缠了。(4)顾客效应。顾客的使用感受很有说服力,虽然他们不一定是知名人士,但是就在这个小区内,或就在这附近方圆几里内,其影响力不可小觑。我们说出某个顾客的使用感受,对其他顾客而言,也是会有说服力的。我在导购中常会用到这招。比如跟顾客说,“附近某某酒店的老板经常来我们店里买这个药,反馈不错”,或者“某某事业单位的部长常来我们店里买”,这样的信息会增加门店与产品的“可靠性”。权威效应是一种借力之举,但是在运用时不可弄虚作假,而应实事求是。虚假的权威终究会被戳穿,正所谓“做销售就是做人”,做人还是实在一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