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这不仅仅是网上幽默、调侃,而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现实存在。
传统时代,在相同的时间、空间,就在相同的场景。移动互联时代则不同,在相同的空间,可能在不同的场景;在不同的空间,可能在相同的场景。
不同的空间,进入相同的场景,关键是通过互联网入口,进入了相同的虚拟空间。
场景的本质:占有时间
2016年,苹果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用户每天通过Touch ID指纹解锁及密码输入查看手机的次数为80次。这个数据只是启用指纹解锁和密码保护的用户,不包括没有使用手机保护措施的用户。
2013年的一组数据,人类每天点亮屏幕的次数是至少150次。这个数字包含查看信息发送人、预览短信及浏览推送信息的次数。
苹果手机的中国用户都有一个“半天焦虑”,每天到中午,都要找充电场所。中国人是App的重度用户,特别是微信和今日头条。苹果手机一次充电,很多人只够用半天。
微信把线下社交结构搬到线上,让用户对社交App形成了依赖;今日头条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模式,也很容易让用户形成依赖。
场景就是时间、空间、事件,表象看是空间、事件,本质上看是时间,即一件事情让人舍得花时间。
传统场景的本质是时间、空间,而互联网场景的本质就是时间。用户在不同的空间,在相同的时间,通过互联网入口,进入了相同的虚拟空间。换句话说,互联网场景是时间、虚拟空间。
从传统场景的实体空间,进入互联网场景的虚拟空间,核心是入口。互联网的应用技术,就是建立入口。App、二维码、小程序等都是虚拟空间的入口。
超级入口与支付场景
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超级入口,比如微信、QQ、视频、游戏等;
二是支付场景,比如阿里、京东、拼多多、美团、滴滴、共享单车等。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新场景还在不断增加。
超级入口,本质上是对时间的占有,是人在虚拟空间的链接,指的是社交(沟通)、体验等消耗时间的互联网应用场景。社交(沟通)场景,如微信、QQ、抖音、快手、视频会议等;体验场景,如游戏、视听等。
支付场景,本质上是人与平台的链接,是对服务(商品)的消费,指通过互联网支付完成价值交换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