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开始,中国花生种植面积实现了五连增。中国花生年产量连续突破1500、1600万吨大关,到2016年,竟然突破了1700万吨。中国一个国家所生产的花生总量,约占全球花生总产量的四成。花生成为中国少有的优势油料之一。
近年来,全球花生总产量在4000多万吨,但世界花生贸易总量不过600多万吨,主要贸易走向是印尼和越南从印度进口便宜花生,欧盟从美洲进口优质花生。中国每年净出口花生不过几十万吨。其他国家都在用葵花油或豆油替代对花生油的消费,中国是花生油消费增长的唯一大国,花生油成为类似白酒那样以华人消费为主的商品。中国花生油年进口量不过10多万吨,在中国花生油总供应量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但足以让中国长居全球花生油第一进口国之位。总的来说,中国的花生和花生油仍以自给自足为主。
对于中国花生总产量的节节升高,鲁花力推的花生良种补贴当然重要,但并非最关键的因素。与花生良种补贴相比,夏播花生的种植推广更为给力。夏播花生成熟期较短,只有4个月左右,花生的克重、含油率和产量都不如春播花生。但夏播花生可以与小麦间作套种或者轮茬种植,收获一季小麦再加一季花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使得总产值大大高于春播花生。夏播花生还能改善土地,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夏播花生的推广,在不增耕地的前提下,大大增加了花生的种植面积。
花生耐旱。全球气候变暖,旱涝灾害的频次也在增加。如遇严重的旱情,玉米就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而花生的收成就有保障得多。当出现旱灾后,农户会减少玉米、水稻的面积,扩大花生的面积。
玉米的种植效益落后于花生,大豆的种植效益还落后于玉米。“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的调研结果显示,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下滑、产量减少,并不仅仅是因为进口大豆的挤压。早在种植源头,国产大豆就面临了另一个有力的竞争者玉米。” 2011年开始,机械化的推广使得玉米的收割从之前的人工掰棒变为极省人力的机器操作,一位中老年劳动力可以应付60亩玉米的种植工作。这使得大豆种植失去了它的省力优势。在抹平了难以估量的人力投入方面的差距后,销售农产品所能获得的直接利润就成了农户考虑种植何种作物的首要标准。自2011年始,玉米的收购价上涨,由原先的0.7元/斤涨至0.8元左右/斤,利润空间扩大。种植一亩大豆的收益不过500元,种植一亩玉米的收益超过了700元。12
直接拿花生和大豆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花生的产量和出油率都很高,分别是大豆的两倍和三倍。这意味着一亩地用来种花生,可产出六倍于大豆的食用油。与玉米类似,花生也在推进机械化的应用。花生机械耕作率、机械播种率和机械收割率的不断提升,使得花生生产效率在稳步提高,相对大豆的收益优势越发明显。受进口大豆的冲击,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减少了1000多万亩,主要都转成了玉米和花生的种植。而且,将花生替代大豆种植,还可大大缓解中国的油脂进口依赖。
花生增产受良种补贴政策实施、夏播花生推广、相对收益率增加、机械化水平提高和气候变化等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的花生生产布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自唐朝以来,中国农业重心南移,“南粮北运”是此后一千多年中国粮食供应的基本格局。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南方的工业化和耕地减少,这一格局才被再次颠覆,“北粮南运”重新让北方成为中国粮食的主要供应地。
花生亦如此。有意思的是,所有导致花生增长的因素,都更有利于北方的花生主产区。北方多平原,人均耕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大不仅有利于机械化的应用,也有利于花生良种的推广,因为良种要大面积成片种植才能显出优势。夏播花生需要与小麦配套,而北方才产小麦。全球气候变暖让中国恶劣天气增加,降水趋向不均。北方多旱、南方多涝,花生喜旱不喜涝,自然南减北增。国产大豆让出的耕地也主要落在东北等北方区域。
中国花生有四大主产区。黄淮海主产区占中国花生种植近一半的面积,农户种植花生的面积稳健增加。长江流域主产区花生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华南主产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花生种植面积在全国所占比重在下降。东北主产区则迅速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有望在短期内超过华南主产区。
需要注意的是,西北地区很可能将成为新的花生主产区。
以新疆为例,新疆拥有耕地面积6055万亩,适合花生种植的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从2013年开始,驻扎在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与鲁花集团合作,引入花生种植,运用鲁花先进的花生种植技术,结合当地天山雪融水资源,推广滴灌技术,引进先进的花生播种机和收获机,花生规模化种植取得巨大成功。花生种植面积已达到2万多亩,花生荚果(带壳)亩产量突破1000斤。内地的花生种植大户也有跟随鲁花的步伐来到新疆的,比如来自江苏省盐城市的严兴祥,就在新疆种了1万亩的花生。
新疆连年种植棉花,棉花病虫害问题突出,转基因抗虫棉花的推广也不太好使,实行花生与棉花轮作,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新疆农田连片面积大,适合大型机械化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新疆毗邻的中亚各国多数不适宜种植花生,需要从新疆进口(回忆一下孙孟全当年将莱阳花生贩到新疆的往事)。因此,新疆发展花生产业的潜力巨大。新疆唯一的缺点是没有吃花生油的习惯,所以主要作为鲁花的原料供应基地,而不是消费市场。
总的来说,从东北、华北到西北,都是花生的适宜产区。花生是国际公认的半干旱作物,对土壤和水分要求低。我国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尤其是沿黄河流域,鲁、豫、冀、皖、苏、鄂、辽,直至新疆的大范围内,大量瘠薄干旱的山岭沙化土地都是优质、高产、高效益的花生适种区域。这些劣质土地一旦通过种植花生而得到有效利用,便可迅速变废为宝,成为解决中国油脂短缺的油料供应基地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只要解决了机械化的问题,花生的种植就能特别适合中国耕地紧缺的国情。
在可预见的未来,花生的原料供应不再成为一个让鲁花头疼的问题。
再看花生的生产效率。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花生亩产水平也还大有提升的空间。目前,中国的花生平均亩产在250公斤左右,而美国在2013年就已达到了300公斤/亩,是中国的1.2倍。美国花生从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育新,到病虫草害防治,食品加工利用等,都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无论从花生良种的应用、机械化生产、施肥、植保等生产技术,还是收获、储藏、加工利用等产后处理技术,美国都代表着世界花生产业的最高水平。美国花生优质、绿色、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特点,正是中国花生产业急需弥补的短板。
美国广泛应用花生良种,其花生育种除了注重高产、优质外,还注重抗虫、抗病品种及专用型品种的选育,并大见成效,已育成抗青枯病、白绢病、线虫病、黑腐病、叶斑病等以及抗黄曲霉素的品种。美国已将Bt抗虫基因转移到花生栽培品种中,不久抗虫花生即将问世。由于美国主要把花生作为食品而非榨油,从减肥的角度出发,美国倾向于选育低脂肪含量的花生,这与中国注重提高花生含油量的育种方向不同。
美国的花生生产技术领先世界,生产全程机械化,许多农场应用飞机喷药防治病虫害;灌溉已达指标化,采用大型喷灌机根据花生的需水规律进行自动化灌溉;花生初加工流水线自动化操作等。近几年,一些经济基础雄厚的大农场已开始应用卫星和微机进行花生田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以达到全田肥力基本一致且不浪费的效果。美国的花生技术推广机构还注重各项技术的集成应用,而不是单项技术“单打独斗”式的推广,实现各个生产环节的标准化和精准化。
美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在病虫害防治技术上,通过轮作、深耕等农艺措施,配合种子包衣处理等药物防治,因地制宜实现绿色防控。美国花生大部分实现轮作,主要轮作方式为玉米—花生—棉花等,以有效地减轻病虫害,克服连作障碍,提高产量质量。美国还采用机械除草与化控除草结合,达到花生田间杂草的有效控制。
中国花生的种植仍然以人工为主,人工成本占到总成本的40%。尤其是花生播种和收获最为费工,2012年花生机收率不到20%,成为花生生产规模及效益增长的重要限制因素。每亩花生的生产成本,美国仅四百元,而中国高达六七百元。
中国花生最高产的省份在新疆,2012年平均亩产达到326公斤,最低的云南仅有102公斤。此外,山东和河南均有亩产花生过千斤的记录,这说明中国花生单产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花生种植面积在波动中略有增长,但花生亩产水平却稳步提高,这使得中国的花生产量连年增长。如果中国的花生平均亩产能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的花生年产量还将轻松跃过2000万吨的大关。
中国花生产量有望再上台阶。那么,问题又来了。花生增产了,谁来负责收呢?
鲁花早已做好了接招的准备。
鲁花建厂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3年成立的莱阳鲁花。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鲁花只有这么一个花生油厂,在一点一点积蓄自己的力量。后来,即使鲁花的花生油厂不断增多,许多消费者还是固执地认为莱阳厂的质量最好。很长一段时间内,莱阳厂一直是鲁花花生油市场的主导产地。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2年至2007年,这段时间鲁花做得比较杂,除了建了4个花生油厂外,还建了芝麻油、葵油、酱醋厂和吹瓶厂,此外还做了一点房地产。以上这些投资,全部都有丰益的参与。这也是孙孟全与郭老板合作的蜜月期。
第三阶段,则是自2008年以来,鲁花开始单飞,在河北深州、辽宁阜新、广东东莞、重庆、福建宁德、广西钦州、陕西西安、江西九江、吉林扶余、河南正阳、河南延津和西安高陵等地新建了10多个工厂,基本以一年一个新厂的节奏扩张。这些工厂全部由鲁花集团自己独资设立。
鲁花这些花生油工厂的兴建其实是有些超前的,其花生油压榨产能的利用率往往还不到一半。但是,为了坚定农民种植花生的信心,确保农民种植花生的收益,鲁花不惜提前在全国范围内布厂,做重资产的投入。
以鲁花的辽宁阜新厂为例。该厂于2010年建成投产,每年需收购花生约16万吨。次年,辽宁省的花生种植面积同比增幅达到14%,大大超过全国同期4%的平均增长水平。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鲁花的花生油厂对当地花生种植业的显著拉动作用。
鲁花各地工厂也是花生良种的推广大使。仍以阜新鲁花为例。从2015年开始,阜新鲁花大力推广由鲁花集团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培育的“鲁花18”和“鲁花19”两个新品种花生。新品种花生采用大垄双行的种植技术,使花生亩株数由原来的8000株左右增至10000~11000株,土地利用率提高25%左右。同时,为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阜新鲁花与种植新品种花生的农户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当市场价高时,农户可自行出售花生;当市场价低时,阜新鲁花将按保底价收购,确保农户收益。2017年,阜新鲁花在阜新推广新品种花生种植达到8000亩,预计每亩花生增产200~300斤。以当年花生价格3.5元/斤计算,可给当地农民增收700万元。
鲁花在花生产区设厂,方便向当地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农业生产者直接收购花生,获得增值税进项抵扣额度,减轻税务负担。花生产地往往也是偏好食用花生油的地方,鲁花依赖工厂布局也完成了花生油产品的就近供应。此外,建厂还方便获得当地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又可使用当地低成本的劳动力。
花生的原料供应问题解决了,鲁花却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更具雄心的目标:发展中国的高油酸花生产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认为:“油酸在橄榄油和茶油中含量丰富,有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的作用。”以此为依据,高油酸的植物油被认为其质量要远高于低油酸的植物油。
普通花生油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在气温较低时易凝固,经常引起消费者的误解和抱怨。花生油较高的亚油酸含量也使得产品氧化稳定性差、货架期短。高油酸花生油以其营养和保健价值高、自然抗氧化、耐储藏、货架期长的优势成为花生产品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
高油酸花生油绝对是市场发展的未来方向。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在大力推进高油酸花生的种植。美国高油酸花生选育、推广和产业化进程较快,已占美国花生产量的30%,美国仍在加速实现花生种植的全面高油酸化。
早在2011年,在经过一系列严格标准的评审,由鲁花集团自行经营,集种植管理、实验研究与技术推广为一体的莱阳市潭格庄镇大水岔村种植基地正式成立,面积超500余亩,主要种植和培育高油酸花生。高油酸的新品种花生培育工作已经初见成效,鲁花集团与青岛花生研究所合作培育研发了十多个具有高油酸、高产量、高含油、适合国内不同地区种植的花生新品种。
鲁花培育的最新花生品种,具有“三高”特征:即高油酸、高含油量、高亩产量,这三个指标分别达到普通花生的1.7倍、1.3倍和1.2倍,甚至超过了美国花生的相应指标。从目前市场消费的主要油品来看,油茶籽油和初榨橄榄油的油酸能达到70%以上,国内普通花生的油酸含量在40%左右,而鲁花培育的花生新品种的油酸已经达到了75%以上。对于花生产业来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巨变。
鲁花的“三高花生”先是试种了三年,试种面积在一万亩左右。从试种情况看,在原有的土地上,新品种产量普遍提高了30%~50%,有的地块产量都翻了一番。高油酸花生需要成片种植、规模化生产,这样才能批量出产优质产品,不与普通花生混杂。花生种植大户或合作社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没有鲁花这样的龙头企业的全力支持,高油酸花生是难以迅速产业化的。
2018年,鲁花集团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在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江苏、安徽、新疆、内蒙古、吉林等9个省份,建立了面积超5万亩的高油酸花生种植基地,每个基地均配备专业的技术团队、实验室、试验田,开展种苗选育、农资优选、品种改良等研发工作,确保出产优质高油酸花生。
从花生米市场价格看,目前从国外进口的普通花生米大约每吨7000元,从阿根廷进口的高油酸花生米约为每吨10000元左右,中国生产的花生米大概8000元一吨。在产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农民从普通花生改种高油酸花生,每亩可增收300~500元。从提高农民收入、保护中国花生产业的角度而言,推广高油酸花生也迫在眉睫。在未来两三年,高油酸花生将形成千万亩级别的种植面积、数百亿元的产值规模。如果在国家支持下,5~10年,中国的花生都换成高油酸品种,形成上千亿的大产业,中国人的食用油消费习惯和食用油营养摄取都将会有一个重大的转变。
“在中国 30 年的经济变革中,致富的人很多,做成一个公司的人也不少,但是能够把一个产品做成一个品牌,把一个品牌做成一个产业链,用一个产业链来既造福消费者,又造福农民,同时为整个社会生态环境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就是我尊敬这样的企业和这样的企业家的原因。”在鲁花文化读本《鲁花花生之道》的序中,营销战略专家路长全如此写道。
鲁花凭一己之力整合各方资源,努力推动中国花生种植业的发展。反过来说,中国花生种植业的壮大,也反哺了鲁花的快速成长。鲁花在2013年的销售额为130亿元,2014~2016年竟然连续分别新增了20亿、30亿和50亿的销售额,每年都上一级大台阶。
鲁花的“国宴品质”已深入人心。在鲁花品牌日渐强势的基础上,鲁花花生油的零售价格并不与花生原料成本同时下降,而是尽可能保持在高价位上,以此确保销售额和销售利润的双增长。鲁花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还应归功于大规模扩张分公司和经销商,用更多的人力实现对市场的进一步精耕细作。在2013年,鲁花还只有66个分公司,次年即增加到了140多个。鲁花与机构扩张同步实施信息化,让公司的管理水平能够跟上企业规模的扩张。最后,不容忽视的是,鲁花第二产业的调味品业务也开始起飞,为集团做出越来越多的销售贡献。
鲁花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极大的挑战。为了让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健康发展,鲁花必须建立起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