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唤醒员工的使命意识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工作。恰恰相反,不喜欢甚至痛恨自己工作的人不在少数。这一点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据盖洛普公司调查,77%的美国人痛恨他们的工作。这个数字足以解释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不幸。

痛恨自己的工作,便不会倾情投入;不会倾情投入,便不会有高效产出。自此,组织的绩效就没有了。诗人歌德有句名言:“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我们也可以说,喜欢自己的工作,人生便是天堂;怨恨自己的工作,人生便是地狱。怨恨工作,对个人、对社会都是巨大的损失。有人分析计算,因痛恨工作每年给美国企业造成的损失达3500亿美元。

造成人们痛恨自己工作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认识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有一位邮递员,他觉得自己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整日走街串巷,收入非常微薄,工作挺没意思。要不是为了养家糊口,他或许早就不干了。

后来有人帮他算了一笔账。在他每天送出的100封信件中,有20封是父母寄给子女的,有40封是子女寄给父母的,有20封是同学朋友之间联络感情的,还有20封是帮忙做生意的。猛然间,他认识到,自己不是在传递普通的函件,而是在传递“福音”、传递人间真情。

自此,他的工作状态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每晚他都可以伴随着美好的回忆进入梦乡,第二天一早又可以怀着快乐的心情开始一天的工作。人还是那个人,工作还是那份工作,只是对工作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于是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群众开展革命工作期间,特别强调“觉悟”这样一个东西。毛泽东早在江西苏区时就写下这样的的词句:“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很多没有文化的贫下中农,经过党的教育,提高了思想觉悟,为革命工作作出来重要的贡献,甚至成为党的高级干部。他们所说的“觉悟”,就是懂得革命的道理、清楚工作的意义。

在当代,西方管理学界也已把“觉悟”(consciousness)视为管理的要害,他们总结了这样三句话: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显而易见,一个人的觉悟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工作状态。知识、技能影响工作成效,但工作状态更影响工作成效。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曾引用一个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诠释“管理者”的含义。故事是这样的:

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说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在德鲁克看来,第一个人只考虑眼前的报偿,只配当低层次的操作者;第二个人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也只会成为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只有第三个人才配当管理者,因为他既看到了事物的整体、发展的前景,又认识到了工作的意义。

美国领导力研究专家弗朗西斯·赫赛尔本认为:“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必须要靠使命驱动。崇高、明确、富有感召力的使命不仅为企业指明方向,而且使企业的每一位成员明确工作的真正意义,激发出内心深处的动机。”阐明工作意义,明确组织使命,并在此基础上唤起组织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既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责,也是领导者成功的要诀。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曾这样告诫后来的创业者:“人都有善良和邪恶的一面,希望灵魂不断追求好的一面,但如果不能把自己不好的一面控制住,把美好的一面放大起来,你不会成功的。我这几年所做的工作就是通过价值观、使命感,把公司优秀的年轻人善良的一面放大起来。正因为此,像我这样的CEO每天仍乐此不疲地在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