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织如何“链接”?事与事,事与人,人与人

组织结构是根据组织要做的事、要实现的目的和功能来定义的。一个组织的设计要理清三个层次的关系:事与事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在设计组织架构的时候,首先要设计事情和事情之间的连接方式。事和事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很多种,有串联的方式、并联的方式。还有更复杂的是:在串联中的某个模块是并联的,并联中的某个模块是串联的。比如,在一个制造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最大的模块是产业营销,而要素则是人、财、物,这是串联的方式;而如果要举办一场春节联欢晚会,若干项职能则是并联的关系——有负责舞台灯光的,有负责节目筛选的,有负责后勤管理的,有负责演员邀请的等,把这几条线组合起来,也就意味着春节联欢晚会可以成功举办了。

搞清楚事情本身的连接方式之后,下一步要解决的是这些事情由谁去做?也就是人和事的关系。

组织的分工包括两个方面:事的分工,人的分工。事的分工是人的分工的前提。也就是说,一个组织从大的方面来说,肯定是因岗设人,是事和人的匹配,“岗”就是对事情的描绘。事情应该怎么做?要设一些岗位、设一些角色来做。所以,事和人的匹配就是人和岗的匹配。如果岗位太僵化,那就是人和角色的匹配,这样匹配会更广义一些,也更利于找到适合的角色扮演者。

那么,组织内是不是就绝对遵循事和人匹配原则,就没有因人设岗的现象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组织同时也是一个主体,总体上要根据“坑”来配“萝卜”,也就是因岗设人。但是,有一些“萝卜”可能已经不适合这个坑了,由于其历史贡献,或者出于保密考虑,暂时还不能拔出这个萝卜,还得把它留在组织内。比如,某老板的司机跟了他好几十年了,即便这个司机到了60多岁老眼昏花的时候,已经开不了车了,但可能会把这个老司机提拔为司机班班长,一直跟在老板身边。这就是因人设岗的范例,这么处理的依据就是灰度理论,组织并不是非黑即白,完全不能有弹性。但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也不能过于频繁,应有度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