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早期探索
管理学与时代的进步息息相关。从世界范围内看,时代变迁如何影响管理学的发展,是有线索可以寻的。管理学的诞生,就是时代推动的。
从工业化以后, 蒸汽机和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发展,诞生了工厂制度。工厂的运行催生了早期对管理问题的探索,蒸汽机下的管理与手工工场完全不一样,机器工厂的出现产生了承包制,其实质是把面向陌生人的管理转化为熟人管理。承包制也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劳动强度等等。在工厂内部,劳资冲突日益加剧。在工厂外部,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发生了重大变化。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用承包制?它告诉我们,一个制度即使弊端丛生,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取代它之前,只能使用它。但正是它的弊端,催生了改造承包制并进而创建管理学的探索先驱。这些先驱有欧文(人性化管理)、巴贝奇(计量化管理)、麦卡勒姆(大组织管理)等人。再早一点则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从经济学角度为管理提供了理论前提,即分工理论和经济人假设。
由此管理学开始了萌芽,这个时期管理研究的关键词是生产。
古典管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西方社会完全工业化,大约在公元1880-1900年前后,管理学正式诞生。这一时期的管理学,一般称为古典管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等人。泰罗从生产管理入手,通过定额、流程、培训、激励,形成新的科学系统;重构生产组织,推行职能分工和层级管理;主张思想革命;由此形成科学管理体系。法约尔从经验归纳出发,以管理五大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十四条原则来建构管理学框架,确立了后来的管理职能体系。韦伯从权威入手,提出了科层组织原理,开了组织理论先声。
古典管理学的特点是以效率为导向,以经济人假设为基本原理,理性至上,重视组织结构和权责体系。
古典管理学的关键词是效率。
现代管理学的问世与成长
仅仅强调如何提高效率,人类生活从物质匮乏时代进入生活富裕阶段,社会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相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
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严峻的挑战。在这一挑战面前,管理学开始了新的探索,思考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提高效率的目的是什么?工业生产、社会变革到底为了什么?这种思考导致了古典管理学后的第一个转向,诞生出了现代管理学。代表人物有梅奥、巴纳德、西蒙。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展开了行为研究。巴纳德以组织平衡论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以组织构成论打通了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以权威接受论引入民主管理和责任伦理。西蒙以有限理性确立了行为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决策分析建构了管理研究模式。
现代管理学的基本特点是不再局限于效率追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研究管理中的人的问题,专注于研究人的行为与组织行为,致力于决策理论和战略管理。
现代管理学的关键词是人本。
当代管理学的反思与探索
古典管理学到现代管理学完成了华丽转身,从效率转变为人文,那么这种转身是否结束了?
上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社会危机,民权运动和社会变化对资本主义社会方方面面形成新的冲击。在社会变化之中,管理学开始了新的探索,走入新的阶段,这时期产生了一批人,代表人物有明茨伯格、阿吉里斯、德鲁克等,他们不约而同提出了管理学的转向问题,当代管理学由此萌发。明茨伯格对经典管理学进行了全面批判并提出管理角色理论,阿吉里斯通过反思科层组织提出了组织学习理论,德鲁克对管理进行了全方位的新探索。
当代管理学是对传统管理的全面反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实践提炼和检验管理理论,改变个人与组织之间存在的对抗现象,追求管理由他治向自治的转化。
当代管理学的关键词是自治。
管理学新变革的酝酿
上世纪 90年代以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兴起和发展,为组织变革提供了技术条件,这对管理活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知识经济超越传统产业,虚拟经济超越企业实体,呼唤着管理学的变革。菲佛提出的“循证管理”和高沙尔提出的“个性化公司”,就是其中二例。但这种转变至今尚未全面展开(菲佛的主要理论贡献在资源依赖理论,高沙尔的主要贡献在跨国公司管理,从侧面反映出这一点)。
新变革的方向依然不明确,但主题已经显露,主要集中在由自治到创新、组织变革等方面。
这个时期的关键词很可能是个性。
总之,管理学的发展与时代紧密相关,其关键词经过从生产到效率、人本、自治和个性的变化,这些主题词可以概括管理学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