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具的基本属性
工具的基本属性如表1-14所示。
表1-14 工具的基本属性
联动工具 | 企业媒体、部门间会议、内部培训、新员工入职、领导宣讲、行业媒体、人力资源媒体、企业间辩论赛 |
适用范围 | 核心价值观落地,员工行为准则引导,部门沟通理解渠道,新员工入职引导 |
主体与客体 | 领导、企业文化执行部门、全体企业员工 |
(二)工具作用
文化本质是一种选择,而辩论天然地就是选择,并为选择辩护。
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辩论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是探求真理的常用方式。
古希腊的哲学辩论,如苏格拉底在大审判厅的辩论,点亮了哲学之光;遥想春秋战国,儒道法墨,合纵连横,各种思潮激荡、学派交锋,催生文明灿烂星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是抗曹还是降曹”主题大辩论;宋代陆九渊和朱熹的“鹅湖之会”;民国时代白话文论战;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争……
辩论的价值在于真理越辩越明。在此过程中,辩论都是价值观之争、理念之争、客户之争、信众之争,谁赢得辩论的胜利,就意味着谁的“文化”获得了认同、信服,谁占领了“思想阵地”。
辩论过程绝非强制服从,而是深度说服,以理服人。这恰恰就是文化的过程,也是目标。因为企业文化落地生根,不是企业强制性的单向灌输,或者单纯地行政命令服从(当然,文化落地天然地具有强制性),而是双向的全员共建。因此,个性崛起的时代,应当重视并有效应用辩论。
企业文化辩论赛的主要作用:
(1)将价值观与企业实践有效对接落地。
辩题选择,可以紧密结合企业日常管理实践。将理念在管理动作、员工行为中的事例、现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在正反观点交锋中,符合企业文化的理念、行为就能明确提出,从而引发使辩手、观众、评委、读者等思考。而经过公司层点评、选择,就能明确公司的理念选择。
(2)创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提升活力。
与其让员工猜测、疑惑、私下议论,不如对于模棱两可的事情直接抛出问题,从而创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提升员工的参与感、学习力和创造力,形成主人翁意识。
(3)发掘企业文化故事,敢于呈现不足。
正反方辩论中的观点争鸣,需要论据佐证。这势必会发掘出企业文化典型性的优秀员工故事,以及文化缺位或不达标负面现象,从而鲜活地呈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中“提倡什么和反对什么”。
(4)发现企业内文化建设人才,壮大团队。
辩论本身能够锻炼辩手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文化和管理的思考、理解力、表达和演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而过程中文化认同度、理解力更高,会成为文化在部门、各岗位的骨干,搭建文化梯队,助力企业文化联络网和传播网的形成。
(5)吸引关注和引起共鸣。
语言交锋、竞技,有可感性、观赏性,又有智慧思辨的乐趣和快感。文化形式必须考虑受众,关注市场需求,可以从《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得到启迪。
(三)基本原理
如图1-26所示,辩论会的组织过程、形式只需要按照辩论的正统模式,适当结合企业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
图1-26 企业文化辩论赛
关键点在于辩题设计,如文化就是选择,辩题选择本身,就是文化导向、判断标尺。
辩题设计关键是抓“痛点”。切忌选择一些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辩题,把文化辩论弄成了娱乐会演。
企业可以在自身文化大系统下考察,充分发掘当前员工认知上最疑惑、最摇摆、最分歧的问题,提炼辩题。
需要注意,辩论会不要局限在“会”本身,赛场本身是以小时计费,因此要充分发掘会前、会中、会后的整体气氛营造、传播推广,加强文化落地。
辩论可以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种形式:
线下即传统认知的辩论会。其赛程可根据规模大小,设置初赛、复赛和决赛等,由此调动各部门,层层选拔,形成有节奏的刺激,引发全员的关注度和话题效应。
辩论会具有“秀”的基因,有现场感、有可看性,是首选也是必选。以其为中心,能全方位调动员工,也能全方位地进行气氛铺垫。
线上辩论类同“论战”。以媒体为平台,展开笔战、论战,是观点争鸣、澄清误区、开宗立派的有效手段。比如,文言白话之争,民国文人的笔战,可参阅《鲁迅与他的论敌》一书;韩寒参与的各种笔战等;房价是上涨和走低的辩论;张艺谋电影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差……从早期博客到现在的微博、微信,辩论双方你来我往、以笔为枪,都是为了说服人相信自己的观点。
线上辩论的关键是发现与公司文化不匹配、不和谐、不统一的现象(线下辩题设置道理相同),敢于揭露、善于分析、长于传播,或者是大家争议较多的现象、难点,如某个制度推出产生异议就可以展开辩论,观点鲜明,形成话题,引发员工高关注、广参与,最终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