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也。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地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趋下,兵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虚实篇结构】
虚实第六,继《势篇》势篇“奇正”之后,而论“虚实”,“虚实”是“奇正”的延伸,由奇正而生;奇正言己,强调己之兵力的“奇正”分配;虚实重在言敌之虚实,通过“示形动敌”使让敌暴露其虚实,然后以我之实击敌之虚。
唐初名将李靖认为,奇正可教,虚实只能自己去体会,从练习奇正之法中体会虚实之用。
实虚也是处势问题,该篇主用从常法与变法两个层次来讲解。
上半部分讲“常法”,即如何调动敌人、消耗敌人,形成敌疲我逸,敌分我专的战场争状态。通过调动敌人,打破战场平衡,否则都要基于“立于不败之地”,难以分出胜负。
“孙子曰……出其所必趋也”讲如何消耗敌人,先处战地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要想让敌人自至或不得至,方法就是利之、害之;消耗敌人的办法就是,饱能饥之,安能动之,佚能劳之,方法是威胁他必须要救援的地方(去其所必趋)。
“行千里而不劳者……敌不知其所攻”讲攻守必须选择正确的目标,充沛的精力、适当的时间、恰当的空间展开攻击疲劳之敌、空虚之敌。一方面趋战行军出其不意,行于无人之地;另一方面攻守要做到攻其所不守,守其所必攻,形成敌人陷入不知其所守、不知其所攻的被动局面。
“微乎微乎……乖其所之也”讲兵力调动上的形名协调。其核心在于“无声无形”,我进攻时,能够“冲其虚”,因为我“攻其所必救”;我防守时,能够画地而守之,因为他觉得这里不是进攻方向而不重要或不划算(乖其所之)。
“故形人而我无形……使人备己者也”讲兵力运用上的集中与分兵。集中与分兵的原则是,敌分我专,到处防备,就会形成无所不备的结果,兵力就难以集中,要学习努尔哈赤的“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指导思想。
后半部分讲“变法”,考验将领的智慧,《计篇》对将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第一位强调智,因为指挥战争更多靠“智慧”。
变法,关键在于将领在战场上“应形于无形”、“因形而措胜”。
“故知战之地……可使无斗”讲知战之地、知战之日,拥有了时势、地势和上半部分讲的兵势,就可以“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讲判断战场虚实的方法。
“故形兵之极……而应形于无穷”讲因形错胜,让敌人看不懂你如何打赢的。一方面是战前,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另一方面只看到我打赢成功的状态,不知道我是怎么调兵,调动资源的,就像今天我们只知道江小白“表达瓶”好、六个核桃的广告语好,却不知人家如何运作的一样;再者每一次打仗所用方法也必然不一样,因时因地因敌而变。
“夫兵形象水……月有死生”讲兵形象水,奔流直下,绕过障碍物,击虚而行,因形制胜。
【虚实篇章句详解类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