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适合企业的组织架构
(一)决策权向执行层转移,后台职能部门向一线传递技能与权力
当企业成功度过前两个阶段后,企业就处于真正的平台期——觉得市场再无对手,无挑战性目标。这个阶段考验企业的眼光和动力,当年摩托罗拉在中国市场的情况就是如此,稳定的市场份额、领先的产品、良好的管理体系,因此没有向第三阶段转移,加上竞争对手的不断挑战,现在已失去昨日的风光。
企业在此阶段要勇于“向天斗”——开始谋划控制环境的能力。各个职能部门建立区域市场的服务子部门,将自己的技术优势能力与权限逐渐转移或下放,让其他区域市场拥有健全的能力体系,然后在总部建立关键的管理系统,只起资源调拨和考核的作用。
(二)组织结构变革,实现企业的“结构柔性”
随着技能的转移,真正的挑战在于总部。美的集团每隔一年就会有一次大的组织结构变动,目的就是保持企业的“结构柔性”,虽然代价巨大,但收获更多。面对总部的各个有功之臣,重设组织,在纵向上加入新职能,面对挑战,使营销系统高管承担“高层次营销策略职能”、总部部门“专业化市场策划职能”和市场“区域化分销管理职能”之间的职能结构关系更清晰。
(三)设置新的高级职能,实现企业的“战略柔性”
新的高级职能即研究市场和环境的职能。我们的客户是谁?如何引导我们的客户并影响他们?我们如何参与竞争?我们的商业模式如何升级?
首先,要设立一个市场研究部门,深入了解顾客,要了解顾客的习性、价值观,制定两类问题的清单。
一类是功能性的问题清单。比如,商务人士的手机需要有投影功能,单个功能价格为600~1000元,详尽地列出顾客的期望,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关联功能是什么,价格能承担多少。这个清单是动态的,可以顺利与研发部门对接。
一类是情感问题清单。比如,新入职场的男士需要一部兼顾时尚和商务的手机,价格为1500~2000元。这个清单也是动态的,可以顺利与市场部门对接。
其次,要有资源边界部门,快速把握环境的变化,不断扩大企业的边界,整合新材料、新技术,将顾客、竞争对手、其他行业、科研部门整合在网络项目中,形成网络型、项目型组织。如今,顾客参与开发,与竞争对手共同建立研发平台以获取成本优势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建立能整合的、动态的技术、具有应变能力的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未来。
最后,要设立战略部门,监控商业模式,让企业发展与适应环境的互动中有延续性和方向感。
第三阶段,适合企业的运营体系
构建适合工兵型工作的4大管理体系:目标责任体系、计划预算体系、绩效管理体系、薪酬激励体系。
这个阶段,对区域市场子部门的管理体系的目标是不要变形、不要减弱技能,变成“俄罗斯套娃”。那么,其管理体系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技能职能的下放,整套操作手册和管理规范也要下放,加上资源杠杆的调控,确保操作不变形。宝洁初期就是这样打造自己的分销系统的,锦江之星酒店就是凭借这种能力,在全国的每一个酒店做到了细节管理,它是长期出差人士的首选酒店,因为它的细节卫生做得比其他经济酒店好。这时,管理体系就是数字化的目标分解到动作的考核项目,计划预算详尽精确,绩效管理也要注重考核过程,不注重考核结果,因为企业如果有足够的信心保障过程,结果一定很好。
第三阶段,适合企业的队伍建设
建材企业在发展到第三阶段后,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平衡内外部薪酬结构困难,人力资源部陷入无法操作的地步,组织模型越来越复杂,问题越来越多。
这都是一条腿走路惹得祸!现在市场上成型的和流行的全是薪酬设计和平衡记分卡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之所以能流行,有两个原因:一是薪酬设计可以由单独部门操作;二是有成型的模板。但是,缺乏组合的人力资源政策肯定是复杂、无效的。那么,适合建材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1)根据现实情况评估岗位人员的工作预期。首先,确定横向岗位的用人周期,比如,在美国,麦当劳的店面工作周期是一年,在人才市场的定位是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其次,合理地平衡个体和组织的需求。我们的企业,个个都宣称自己的企业是家,结果,员工工作质量低、工作主动性丧失。
(2)按职位提供组合激励,要远远超出金钱激励的范围。在学术上,金钱激励和福利激励属于薪酬体系中的外部薪酬,只是激励的一部分。在强调企业文化与个人价值的今天,工作的成就感、归属感等按照职位分类的激励手段更能带来持续性、积极性的效应。
文化建设费用用到实处了吗?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有机结合了吗?晋升和培训就是长期激励,当你的外部薪酬——金钱激励不起作用时,针对关键个体职位的组合政策能帮企业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某一层级员工晋升受阻时,上一级岗位的技能培训和横向岗位互换能起到缓冲器的作用,解决排队问题,稳定员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