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其实是供需不平衡的结果。
仅仅着眼于结果的话,是难以客观地判断库存是否合理,同时即使要对库存进行改善,如果单只从结果着手,是难以彻底改善。
供需情况,往往是供大于需或者供少于需。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需求满足之余,剩下的部分无法完全消耗,因而成了库存;而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由于害怕需求不能满足,对于企业来说,比起库存问题,供给不足造成的缺货问题,似乎更让人担忧,丧失了盈利的机会之余,还有流失客户到竞争对手,丧失市场份额等连串的后果。为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又会加大供给,最后又导致变回供给大于需求了。这一切就是供需不平衡而造成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客户需求的提前期和供应的提前期之间存在时间的差异。也就是说,客户需求是3瓶牛奶,并且是想要的时候而去购买的那一个瞬间,能够得到,但是如果客户有需求的想法产生了,而此时才去从母牛身上挤奶,再安排加工,包装,运输等而花费的长时间,客户是难以忍受和等待的。为了在客户想要的瞬间能够满足他的需求,那么就需要建立库存来解决客户需求和供应之间的提前期差异。
不过,假如在客户想要的需求产生之前,已经安排牛奶的生产,那么当客户想要的那瞬间,牛奶恰好送到店铺供购买,这就是很多企业希望做到的JIT模式(Just in time)。这个模式似乎并没有产生库存,这仅仅是需求现场并没有成品库存,如店铺在客户需求产生前并没有牛奶在店铺的库存,不过库存却是在其他地方,诸如运输途中,调拨仓库中,甚至还有生产这瓶牛奶的瓶身,瓶盖,乃至母牛身上挤出来的奶,都是库存。极端地说,一旦为了让客户购买瓶装牛奶,当奶从牛身上挤出来的那一刻起,库存就产生了。
了解这些成因,为了库存更加合理化,就是尽量使得供需平衡,这种既有量的平衡,需求和供给的数量相等,也要追求供需提前期之间的平衡。
不过,供应链运作的本身始终存在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比如需求无法准确把握,又比如提前期无法稳定,都会导致库存的差别出现。
为此,就要认识库存的特征,从而帮助发掘影响供需平衡的因素,并对此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