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环境对行军方式的约束

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详解类引】

要想抓住先机,除了正确选择行军方式外,要了解军队所处环境,掌握行军的地形,要选好适当的人。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谋,是谋划,图谋,也指外交政策;豫,通与,豫交是说与诸侯结交。

如果不知道诸侯的政治图谋,或不清楚诸侯的外交政策,就不能预定自己的外交方针,不能与诸侯结交。

曹操注解说:“不知敌情谋者,不能结交也。”

梅尧臣说:“不知敌国之谋,则不能预交邻国以为援助也。”

张预注说:“先知诸侯之实情,然后可与结交;不知其谋,则恐翻覆为患。其邻国为援,亦军争之事。故后文云‘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是也。”

打仗的时候要行军,行军可能要从邻国借道,那么就要清楚其他诸侯国的外交政策,能不能借道给我,如果外交工作没有做好,你出兵打这个国家,那么另外一个与你接壤的国家,可能会趁机打你。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领土犬牙交错,关系错综复杂,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很多时候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状态,打仗一定要处理好外交关系。

张预说的“衢地”,是指多国交界的地方,后文的“交地”是两国交界的地方,在多国交界,或两国交界的地方打仗,要特别注意搞好外交。

春秋时期晋国要灭虞国,他先跟虞国在外交上做文章,跟他借道要去打虢国,虞国的工作做通了,虞国借道,晋国出兵将虢国灭了,在回军的途中就把虞国给灭了,晋国这就是先伐交。

战国时,秦国也干过这事,不过他没有打赢,当时燕、赵、魏、秦、韩五国伐齐,秦国需要借道魏、韩两国,秦国司马措率十万大军在伐齐胜利之后,回军途中,突然攻下安邑,然后率兵直指魏国首都大梁,当时魏国主力在齐国,赵国主力在齐国,都难以回军,最终是赵国接到求救信息后,赵奢带三万精兵快速攻下安邑,又与燕军合并汇合大败司马措。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曹操注解说:“高而崇者为山,众树所聚者为林,坑堑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洳者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不先知军知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

这些都是难以行军的地形,作为将领必须要清楚,否则就没有办法行军。

山林,是山地和森林;险阻,险是指崖壁陡峭,高下悬殊的地形,阻是道路不通的地形;沮泽,是低湿之地,是指盐碱地或沼泽地,人马容易陷在里面。这些地形都难以行军,或者影响行军速度。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乡导,是指向导。

不用向导,就容易走弯路,难以获得地利。

向导的作用就是不走弯路,不走回头路,我们开车到一个陌生地方,即便使用导航也是晕乎乎的,如果有个当地人带着你走,就能够很轻松的达到。

很多时候,看似此路不通,但找到熟悉地形的老乡后,就有可能还有另外一条小路通向目的地,那样就可以出其不意的快速到达预定地点。

对地形的了解,看地图,地图作业,都是一个将领的基本功,必须要掌握,即便是现在,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地图,依赖于卫星定位或导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