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胜任力的冰山模型构成

胜任力到底是什么呢?比较经典的是Spencer夫妇在《Competence at work》一书中对胜任力的定义。他们把胜任力定义分为五种,由浅入深,依次是技巧、知识、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

​ 技巧:执行有形或无形任务的能力,比如卖油翁灌油的本事就是技巧。

​ 知识:一个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可以通过测验测量的。

以上两者为冰山上,也就是看得见的部分,这部分是比较容易发展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冰山下有自我概念、特质、动机,这部分不容易发展,目前大多数相关文献仍然是探索性研究。

​ 自我概念:一个人的态度、价值及自我印象。

​ 特质:身体的特性,以及对情境或信息的持续反应。

​ 动机: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持续渴望,进而付诸行动的念头。

​​​大家对冰山上的知识技能比较了解,对冰山下的部分就不太清楚,比如为何是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的排序,而不是相反。接下来比较动机和自我概念中的价值观,讲讲为什么动机比价值观更深。

价值观和动机都能够影响人的行为,但是影响的方式不同。价值观和人们选择在特定方向投入的精力有关。打个比方,各位或许看到过DISC的报告,中间有根线,通常称之为能量线。在能量线之上的维度,投入的能量较大,反之则较少。在价值观方面的投入也是如此,而动机则反映了人们从特定行动中能够获取多少乐趣,比如麦克利兰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

简单地讲,动机不受环境的影响,是主动的、持续的;而价值观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是隐藏的、相对短期的。举个例子,具有强烈成就动机的工作者会始终勤奋工作,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努力克服挑战。而具有强烈成就价值观的工作者,一般情况下不会表现得特别努力,只有在要求证实他们的工作能力时才会勤奋工作。

所以,如果仔细看冰山模型,就会发现动机是在冰山底层的。某种强烈的动机可以改变自己的特质表现,注意,不是说改变特质,而是改变特质的表现,特质是很难改变的。比如,我本来是一个羞怯消极的人,但是因为某种强烈的动机,必须在某种情境下显得开放和主动,所以我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也是教练辅导的效果。

任何人逆袭的案例,除了极好的运气外,背后的基础一定是主人公强烈的动机。大家或许看过一部影片——《Homeless to Harvard》,中文名是《风雨哈佛路》,讲的是一个女孩,在母亲精神分裂、父亲不顾家庭、无家可归的情况下,在班中考取第一名,并获得纽约时报奖学金上哈佛大学的传奇故事。其中,驱使女主角不断进取的原因,就是女主角觉得自己必须摆脱目前的环境,并始终抱有这样的信念。

通过这个故事,就会理解动机和价值观的差异。动机是靠下意识推动的,人们可能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是他们知道目标,会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实现目标。而价值观属于意识范畴,会通过告诉人们各种事物的价值,来帮助人们清楚地知道做什么。换句话说,价值观会给一把尺子,帮助人们判断和评估;而动机会给人们一种动力,促使人们达成目标。

探究两者的来源,动机来自自身深刻的情感经历,难以通过外界的教化来给予。所谓的“赋能”,赋予能力是可能的,赋予动机是困难的。而价值观是可以通过社会教育和教化来改变的,这是人们从小接受爱国教育的原因。作为HR,在筛选潜力对象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筛选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人。当然有一系列测评工具可以筛选人的动机,但是最直接有效了解动机的方法,还是看这个人的背景。某知名水泥制造公司在遴选大学生时,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来自农村。

再进一步说,基于冰山模型的上下位置,动机是可以影响价值观的。拥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人们,也是拥有强烈成就价值观的人们;拥有强烈亲和动机的人们,也是拥有强烈和谐价值观的人们。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铸就了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