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指哪打哪真水平

不管目标设定的有多正确,只有得到分解和落实,目标才是有效的。不管分解的有多正确,只有指标设对了,才能指哪打哪!要什么结果,下什么样的指标,考核出什么的结果。指标多了不管用,指标硬了才有用。

从给企业管理者下达的关键指标来看,主要指标有六类,根据岗位不同,选择不同,权重不同。

财务指标

要用财务手段进行企业的综合管理和战略管理。把财务管理从会计层次,上升到管理层次、投资融资、资源整合层次,再上升到风险控制层,战略管理层次,从财务指标好坏能够看出企业是否安全。

主要财务指标中包括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性现金流、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都要进行检测和管理。

经营指标

经营指标是市场销售的直接表现,也是企业是否有进攻能力的晴雨表。经营指标更关注销售量化的表现,特别是在销售指标的分配,计划的落实中经常应用。从经营指标好坏能够看出企业是否有竞争力。

经营指标有销售额、回款额、销售数量。按产品、时间、地域的进度分解尤其要关注五率,即“指标完成率、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回款率、费用率”。这五个指标分别反映了指标的科学性、与同行业企业,尤其是竞争对手的速度比较,市场潜力是否挖掘充分、客户拥有的数量是否充足、有效销售是否完成、销售费用是否合理等信息。这五率是效率指标,要与自己作横向比较,还要与竞争对手比较,与行业内优秀的标杆企业做比较。经营指标的好坏决定营销的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管理功夫的高低体现在这些效率指标的变化。

发展指标

许多公司业绩停滞不前的许多原因,是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只顾眼前任务的完成,没有对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提出要求,没有重视发展指标。从发展指标完成好坏可以看出企业是否有后劲。

主要的发展类指标有以下六方面,优化三大结构指标尤为重要:

一、客户结构优化。要求新客户开发、重复购买率、大客户比例要达标;产品结构调整,各产品销售结构要合理,赢利品种规模增大和所占销售贡献比重都要提高;

二、市场结构优化。公司的市场分为战略市场、核心市场、一般市场。要在核心市场上保地位,提销量,在战略市场树地位、创品牌。在战略市场要实现重点覆盖,主要市场要实现全面开花,规模和所占比重要提升。

三、产品结构优化。提出规模放大同时,重点产品的比例要同步放大,重点产品的增速要达标。要在一定阶段内,把产品结构调整到盈利、有优势、保持增长的状态。缩减毛利小的产品,合理匹配新、老产品的比例。优化完的产品结构应该有战略产品线、核心产品线、重点产品线、一般产品线。规模化产品、利润化产品、品牌化产品的比例合适,结构合理。

四、对新产品实现的目标要明确,在新产品开发、市场调研、上市进度、上市后逐年的销售规模、覆盖率和新产品销售所占比重等方面都有具体指标。

五、营销模式完善,要从简单模式过渡到先进模式,并且产品、队伍与营销模式相匹配,对业务线发展要提出具体要求。

六、对研发计划、研发投入、研发进度要有明确指标;对具体行动计划、研发上市后的产品表现也要有明确指标。

管理指标

管理指标的设定是对经济指标设定的保障,看起来软,实际上硬。管理指标可以在各部门设置,各阶段强化,是一个强度逐步加大的指标。从管理指标的好坏可以看出企业管理效率。

主要管理指标包括奖惩体系建立、重点岗位招聘、销售人员培训、经销商培训、营销成本控制、营销效率提高、业务流程梳理、工作报表系统、费用的合理使用监控等等。营销管理的重点是“重点工作、重点市场、重点产品、重点人员和重点环节”。管理指标需要量化,需要跟踪和考核。只重业绩不重视管理的企业,最终业绩还是输在管理上。

约束指标

要明确公司红线,不能违反公司制度和纪律的指标,如有违规,一票否决,比如销售报表真实性、扰乱市场秩序维护、破坏公司制度遵守,损害公司根本利益等等。这在一些管理半径大、模式操作简单、人海战术的公司中该指标尤为重要。约束指标对高层管理者更是首先要遵守的第一条例,优于奖励条款。从约束指标可以看到公司对制度管理的严肃性。

专项指标

专项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阶段内强化某项重点工作,需要进行专项承诺,特指重大战略问题的解决如并购整合、新厂建设、资金筹措、预算管理、组织变革、薪酬改革、规制转化等。从专项指标中可以看出企业的重大工作都有哪些。

指标设置不是设置越多越好,而是越简单有效越好。在诸多指标中,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需要,选择设置关键绩效指标。指标的有效性在于考核,考核的权重也要有所区分,越是级别高,对发展类、管理类指标、专项类指标越是权重高。

老板往哪里指,工作就往哪里干,指了干的好,不指不干。所以,千万不要不重视指标。也许,优秀企业和一般企业的差距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