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将听民而已矣。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夫婴儿不剔首则腹痛,不疈痤则寖益。剔首、 疈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犹啼呼不止,婴儿子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今上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而以上为酷;修刑重罚以为禁邪也,而以上为严;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疾斗,所以禽虏也,而以上为暴。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夫求圣通之士者,为民知之不足师用。昔禹决江濬河而民聚瓦石,子产开亩树桑郑人谤訾。禹利天下,子产存郑,皆以受谤,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故举士而求贤智,为政而期适民,皆乱之端,未可与为治也。(出自《显学》)
首先,韩非子批评不懂实政只知空喊“得民之心才能治国”的人,如果他们说的正确,那么伊尹、管仲这些人才也就没有什么用场了,只要听凭民众的意愿就可以了。
其次,韩非子提出民智不可采用,就像婴儿的心理一样。母亲出于好意给婴儿剃头或割疥子时,婴儿会不听啼哭反抗,这是因为婴儿不懂遭受一点小痛苦就会得到解除大痛苦的好处。然后韩非子举了四个利国利民而民众不能认可的治国措施:
1) 君主基于开荒重点以增加民财,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严酷;
2) 修订刑罚、加重处罚,本来是为了禁止邪恶,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严厉了;
3) 征收钱粮充实国库,用来救济灾荒、准备军队给养,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贪婪;
4) 征兵、治兵严格,民众却认为君主暴虐。
第三,正因为民智不足用,所以君主菜肴寻找贤明的人才。以前大禹治水时有民众阻拦,子产开垦田养桑蚕时,郑国人却诅咒他,所以民智不可用。
【评】:
这段的观点过于偏激了。
韩非子在《功名》篇提出君主建功立业的四大条件,其中之一是“人心”,似有前后矛盾之嫌。
怀着最积极的心态去看韩非子的这个观点,能得到一个价值点是,治国的任何措施,不可能全部得到所有民众的支持,有时候要有“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勇气去做事。延申到企业管理层面,企业提供的产品不可能完全让所有客户满意,甚至在产品开发出来以前去做客户调查,会被大多数人否定的,所以有时候需要一些“独断”。但成功的“独断”并不容易,需要当事人有远远超过客户的格局和前瞻能力,比如乔布斯闭门造出的第一款iphone手机。
其次,韩非子认为民心不足恃、民智不足用,也是他专制思想的重要基础支点。
第三,怀着这种认知去治国,而君主个人的素养又不太高时,必然是越走越偏,倒行逆施而不知悔悟。事实上,第四,韩非子的这一观点在中国历史上对执政者影响很大,很多暴政、一意孤行的偏政都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3, 如果真的民智不可用,难道不也是掌权者的责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