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官》:在你看来,车型设计在消费者选择购买的时候扮演了什么样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中?你所在的小鹏汽车这种互联网汽车设计和传统汽车企业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赵谦:虽然我们常说审美是感性的事情,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其实在“比较美”“非常美”“最美”和“不美”之间还是有区分的。当一个美的事物出现时,它能够第一时间抓住我们,让我们为之心动,这种冲动是本能的。车也是一样,美的汽车大家都想多看两眼,甚至想用手摸一下,感觉车的型面关系,拉开车门坐进去感受一下,这些都是用户最后做出决定刷卡买车之前十分重要的感性的心理活动。买车看似只是“需求和预算决定的”简单的理性心理活动,然而现实中我们往往都有这种体验:选择的过程会比原计划曲折很多,就是因为当你做选择的时候,理性心理活动慢慢会被各种因素左右,最后逐渐转变为感性心理活动。比如,明明一辆车已经达到了自己各方面的需求,但就是喜欢另一辆车,然后试驾体验下发现完全可以接受,在有了更多体验后选择就变得不那么简单,这就是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挑逗作用。既然能够这么强烈地影响买车行为,你看设计是多么重要?
因此,设计对于消费的心理影响毋庸置疑。在中国市场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国人从苦日子走出来,手里终于有钱了,需要产品对得起“面子”,对于设计就有很强的需求。也就是说,产品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猎奇心,并能够成为证明自己成功的物质符号,这种心理在汽车消费中更加容易找到。
和其他车厂相同的是,小鹏致力于制造出大家都喜欢的好车,不同的是来自互联网的基因又带给小鹏更新的造车、卖车理念。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拥有更多信息做选择,同时汽车也被赋予更多的价值观,人们对汽车也有了除去“移动工具”之外的更多需求。小鹏汽车希望借助互联网,利用AI等新技术,提供给车主更加简单直接和优秀的体验,而且不贵,让更多人拥有一台真正意义上的AI智能汽车。从这个重新定义汽车的思路来看,我们跟传统车企还是不太一样的。
《执行官》:您曾在马自达负责设计工作,而马自达的“颜值”是消费者有目共睹的。马自达在进行品牌推广的同时,还有专门的设计推广活动,为什么这样做?针对这些活动,做了哪些不一样的设计工作?
赵谦:马自达对外做了很多专题的设计推广活动,比如2014年参加米兰设计周,马自达发布了历史上第一个工业设计作品“kodo chair”——一把拥有马自达品牌的椅子。获得了大量的好评。之后每次米兰设计周我们都会带着kodo design魂动设计主题的系列产品参加,比如kodo bike,、kodo sofa等等。在与其他艺术家合作方面马自达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赞助了2015 goodwood,与雕塑家Gerry Judah一起制作了40米高的大型雕塑。在日本本土的关于“设计”的活动也有很多,比如和传统新泻的“玉川堂”合作做出的kodoki,和资生堂设计团队共同推出的soul of motion perfume香水,也获得了iF设计大奖。做这一系列的设计和推广活动的初衷,其实就是想把设计和艺术结合起来,用多种创新方法做出美的东西,以此提升我们的品牌形象。我们坚信,只有美的东西才能持久,更有利于做出高级感、品质感。
我常用皮儿和馅儿的关系来解释品牌价值。品牌是企业的内核,是企业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但不直观,用户能够直接感知到的是产品,其实是最外面的那层皮。用户是通过产品这层“皮”,去感知内在的“馅儿”——品牌价值观,当一个企业的产品和品牌能够达到“表里如一”,用户会更愿意主动传播品牌,所以做品牌和设计间的平衡非常重要。当2010年马自达和福特分家,原本被定义为低于福特品牌的马自达品牌决心重振品牌形象,逐步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但是这点又不容易向消费者直接表达出来,于是就要通过产品和一系列的市场活动来和消费者交流,即将马自达汽车通过做出漂亮的显得很贵气的感觉,慢慢带领消费者去解读这个品牌的愿景,通过产品颜值进而认识到品牌价值,再通过设计与艺术的结合,让消费者明白马自达不仅仅是在做一个好看的东西,而是很严肃、很认真地在做高级品牌。
《执行官》:互联网汽车会强调与用户的互动,也有企业会要邀请消费者进行参与设计,在你看来这种决策是噱头还是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赵谦:让用户参与到设计我认为是无害的,一方面增加了用户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另一方面又让车厂拿到了用户群最新的反馈,因此我认为这并非一个噱头,主机厂把消费者邀请到车厂体验、做clinic反馈评价是一个正常的环节。换一个角度想,在今天变革中,汽车产品正在被重新定义,汽车产业链也将被重构。未来,谁拥有用户谁就有了服务主动权;谁拥有数据,谁就有机会准确的定义服务内容。而谁将拥有数据?数据又从何而来?唯有跟用户零距离的保持交流。这样,拥有互联网背景的公司就有先天优势资源,其庞大的数据可以满足产品的快速迭代,再加上用户直观的反馈,更有利于车厂更精准的定位,生产出适合消费者的产品;而依托不同类型用户使用场景及产品需求的差异,也能为公司决策提供最优的配置等方面参考依据。
我相信,伴随着一个好的设计,未来一定会出现大量定制化的趋势,比如大家手中的iPhone都长得一样,但是围绕iPhone的周边产品有很多,手机壳、充电线音箱,等等。在汽车行业,随着汽车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类似的定制也会出现,新买的车两年后感觉腻了,就会去做花样、贴车膜,等等。在未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新车看起来就跟别人的不一样,也一定会诞生同平台、异外观的内外饰设计,定制行为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