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首相成了首穷:楚国人民的好总理孙叔敖

中国老话曰:穷生奸计富长良心。有通达者亦曰:贫贱不能移,草根者多移。

有人说中国历史有一个规律——首辅即首富,举管仲、范蠡为例。是耶非耶?看看春秋第二名相(第一名相是管仲)的故事,再自行判断。

古代称呼有才德而隐居不做官的人叫隐士或处士。处士多是鄙人,孔子就说自己少能鄙事,即与动口不动手的贵族相对而言,靠劳力、手艺活吃饭的人都是鄙人。

鄙人里能学习礼仪、文字,能写字的就是处士。在知识稀缺时代,这类有知识却不做官的人是朝廷关注的对象,也就有了后来养望林下的士大夫风气。

官场里,从寒门一步登天成为宰相,从无人问津到满是诱惑,新官上任要注意什么?楚庄王破格提拔的孙叔敖,留下一段警示名言:

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厚而慎不敢取。

故事是这样的:孙叔敖当了楚国令尹,一时间宾客盈门,其实只有三件事:道贺、送礼、拍马屁。一天,令尹府来了一个老人,粗布衣服,戴一个白帽子,一副吊丧打扮。

孙叔敖压着火问:别人来道贺,您来吊唁,走错门了吧?老人说:如果你今天不听我的话,用不了多久就要来给你吊丧了。孙叔敖是聪明人,连忙客气地让老人坐下请教。老人说:孺子可教,我告诉你,显贵了就到处炫耀,大家就会离开他;当官独揽大权,君王就会讨厌他;工资待遇高了还不满足,灭顶之灾就快来了。想想斗越椒是怎么死的吧。

孙叔敖赶紧请教怎么办?老人说:地位越高,越要低调、谦虚;权力越大,越要小心谨慎;待遇好了,更不能贪污受贿。做到这三点,就能把国家治理好,自己得善终,子孙后代也不会受穷。

孙叔敖是管仲之后的又一名相,对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有重要作用。司马迁评价孙叔敖:不教而民从化之,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这是达到老子与孔子共同推崇的治理境界:不教而化。

孙叔敖这个首辅,不像管仲那样成了首富,而是成了首穷,临死都买不起棺材。孙叔敖死后,妻子、儿子靠砍柴度日。最后儿子想起父亲生前的话:如果实在不行了,就去找优孟。也就是一个叫孟的优人,专门给楚王演戏解闷的演员。

优孟看到孙叔敖儿子穷得快变成叫花子了,就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回家等消息。优孟准备了一年。一天,楚庄王忽然看见优孟演一个角色,活脱脱就是孙叔敖,让庄王觉得孙叔敖真的还活着,要优孟扮演孙叔敖做官。

优孟说:我得回家跟妻子商量。庄王说:给你三天。三天后,优孟来到庄王面前说:我妻子不同意我假扮孙令尹。庄王问:为什么?优孟说:我妻子对我说,孙叔敖做了令尹,穷的叮当响。死后没钱买棺材,儿子没有立锥之地,砍柴为生,就像叫花子。真孙叔敖都这么穷,假扮的孙叔敖还有什么意思?

庄王愧疚不已,明白优孟的意思,立即派人把孙叔敖的儿子找来,要给他封官赏地。孙叔敖的儿子说:我父亲生前说了,我没有做官的才能,大王要是封赏,就把寝邱(今河南固始县)这块地赐给我。

孙叔敖儿子要的这块土地比较贫瘠,得到这块地不触犯别人的既得利益,不会引起权贵的觊觎,这样才能保住子孙的长期饭碗。史书说寝邱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这在春秋战国大变乱的时代是不多见的。孙叔敖的远见由此可见。

当然,对要哪块地都知道得这么精准,并不是孙叔敖有美德,而是因为他是春秋时期最早的水利专家,主持修造著名的芍陂(今安徽寿县境内安丰塘),灌田万顷,让寿春地区变成粮仓,成为楚国的大后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芍陂的修成让楚国出现“家富人喜,优赡乐业,丰年蕃庶”的丰裕景象。让这样一位造福于民的宰相后代无立锥之地、饔飧不继,那就有点不公平了。

幸好,孙叔敖有优孟这个朋友给他做身后援手,楚庄王果然是不忘旧情的君主。

孙叔敖成名的是他斩杀两头蛇的故事,体现了他从小就有一颗善良之心和勇于担当的高贵品德。

两头蛇被当地人认为是不祥动物,传说看到的人都会死。小时候的孙叔敖,在路上就碰到了一条,他把两头蛇斩杀、掩埋,回到家里神色紧张,母亲问他出了什么事。孙叔敖说自己斩了两头蛇,不希望其他人看见,自己恐怕要死了。母亲说:孩子,你这叫积阴德,上天是不会让积德的人死去的。这个事迹成为孙叔敖被推荐给楚庄王的引荐书。

孙叔敖被重用,要感谢两个人:推荐他的前令尹虞邱和庄王的爱妃樊姬。

虞邱人品好、学识广,还很敬业,庄王很喜欢他。但是,十年过去了,楚国的起色并不大。有一天,庄王和虞邱探讨治国方略,直到深夜才回到后宫。樊姬得知庄王是与虞邱讨论问题晚了,问庄王虞邱的能力行不行?

庄王说:楚国还有比他贤能的?没想到樊姬说:大王啊,我觉得,贤不贤呢不能只看他有没有学识或者长得漂不漂亮。就说我吧,我认为自己挺贤的,并不是说我自认为自己有多美,而是我不仅自己伺候大王,还尽心尽力给大王介绍新妃子。我在外面给大王物色进来的,有两个比我还漂亮呢,还有几个也不亚于我啊。你再看看虞邱,令尹干了十多年多了,有没有给大王您推荐过几个比他贤能的人呢?这样怎么能叫贤能呢?

第二天,庄王见到虞邱的时候,就把昨天晚上樊姬的话学了一遍,虞邱站了起来,躬身施礼:大王,夫人说得对,我确实不称职,请辞令尹。庄王说:一句戏谈,何必生气?虞邱说:我的能力我知道,管个小地方没问题,可是管理楚国这么大个国家,心有余而力不足。

虞邱接着说:能力不够就不要占着高位,我的能力就不够。占着位置却能力不够,就是贪婪;有贤人而不推荐,就是欺骗;知道有更贤能的人而不让位,就是不廉洁。这三点都做不到,就是不忠。如果我还不辞职,我就是不忠,我这样不忠的人,大王还挽留干什么?久固禄位者,贪也;不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为人臣不忠,君王又何以为忠?臣愿固辞。

他还说了一段话,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位让贤的楚国令尹:臣闻奉公行法,可以得荣;能浅行薄,无望上位;不名仁智,无求显荣;才之所不著,无当共处。臣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治,狱讼不息,处士不升,滛祸不讨。久践高位,妨群贤路,尸禄素餐,贪欲无厌,臣之罪当稽于理。

于是推荐了孙叔敖,并讲了孙叔敖斩蛇的故事。一代贤相就这样诞生了。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谁说楚国是南蛮?谁说首相即首富?孙叔敖这个楚国首相是首穷。在孙叔敖之前,楚成王时代的令尹斗谷于菟(子文),甚至“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 国语·楚语下》说: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一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之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子文每次碰到楚王赏赐,就逃跑不接受。《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莫敖子华对子文的赞美: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日之积。故彼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

从成王到庄王,都有毁家舒难、无一日之积的宰相,这样的楚国怎能不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