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国企“三班倒”员工、民企中层技术管理人员、合资企业高层管理者,直至“误打误撞”成为管理咨询顾问,秉承“精于此道、以此为生”的工匠精神,扎根一线管理咨询实践,为各类企业成长 “献计献策”,迄今积累二十余年管理实践心得,终于写出这本书。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站在昨天看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机会红利时代,企业如在碗底的玻璃球,无论向哪个方向都叫向上。“时势造英雄”,企业管理“顶层设计”是很难设计出“英雄”的。当然,机会时代也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失灵现象,比如落后产能积累、恶性价格战上演、增产不增收、僵尸企业增多、生态破坏等现象。
站在未来看今天,数量增长时代将切换到新技术、新价值、高品质、核心能力等新动能驱动时代。可以预见,落后企业与落后产能出清之后,就会出现“良币驱逐劣币”的好趋势,争做“良币”的企业才有成长空间,这就需要依靠管理顶层设计决胜企业未来成长。
本书内容是什么?
顶层设计需要重新定义企业成长方式,追求有效益、有效率、有效能、有效果、有品质的良性成长(本书第1章)。
顶层设计不是面面俱到,要明晰与聚焦企业成长中的现实难题与困惑、未来关键矛盾,由此寻求顶层解决方案(本书第2章)。
顶层设计的“顶层”是以“理念、战略、专业”为指南,并以此构建企业管理“十定”体系大厦(本书第3章)。
顶层设计是自上而下且要落地见效,这就需要顶层组织、企业家精神、变革领导力、外脑智力等驱动要素(本书第4章)。同时,企业顶层设计还需要变革管理工具支持落地(本书第5章)。
顶层设计基于“良性的文化基因”(本书第6章)、“大致正确的战略”(本书第7章),助力企业培育组织能力(本书第8章)、形成生生不息的人才供应链(本书第9章),促进人均效能持续提升(本书第10章),实现这三大目标,则需要好的人才生态(本书第11章)。
本书能给读者带来什么?
企业不需要生产理论,本书以实战为纲,避免就管理本身论管理,做到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分析问题的本质,并指出具体的改进意见,笔者特地开发出150章图表,方便读者能够直接“拿来就用”。
结构决定功能,管理模块要按照一定的颗粒度来切割,才可能获得精准的解决方案。本书以顶层设计与模块分类相结合,立足全方位而不是面面俱到,区分核心模块、重点模块与一般模块,在同一模块区分核心问题、重点问题与一般问题,抓住企业成长企业痛点,便于读者聚焦关键命题进行企业管理针对性改善。
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任何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与其所处阶段是相适应的。本书遵循企业成长规律,避免“成功学”陷阱,关注成功,也研究失败,深挖典型企业在成长阶段所犯的错误与教训,对标领先企业跨越成长门槛阶段的新鲜经验,让读者从中精准对标借鉴。同时,对企业成长中迟早都会遇到问题进行预判,从而帮助读者企业做到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