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上对得起国君,下对得起人民

原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详解类引】

从这段开始到本篇结束,都是对将帅提出的要求,这段讲知兵、知战争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讲将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后文讲要爱兵如子,要像婴儿一样关爱他,培养他,训练他;最后讲要知己知彼,知天知地。

把他我们把他统称为上将之道。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这句强调地形的重要性,也是承接上下文。

孙子说,地形很重要,但他是辅助条件,也就是说,你不能总指望有利地形来打胜仗。

那靠什么打胜仗呢?

杜牧注解说:“夫兵之主,在于仁义节制而已;若得地形,可以为兵之助,所以取胜也。”

贾林注说:“战虽在兵,得地易胜,故曰:‘兵之易也。’山可障,水可灌,高胜卑,险胜平也。”

也就是说,打仗主要靠兵,靠训练有素、军纪严明、行动协同的士兵,靠将帅能够料敌知地。

孙子很重视地形,地形也的确很重要,既可以治兵,也可以用兵,但更重要的是人的作用,作为将领要有清醒的认识,重视训练、,重视治兵,而不过于依赖于地形。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这对将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掌握基本的打仗规律,知道这些就可以胜,不知这些就必败。

将帅需要掌握哪些呢?

首先,要掌握敌情,了解敌人的将领特点、实力、兵力布署等情况。

其次,要熟悉掌握地形,能够巧妙的利用地形,能够准确计算出地理形势上的险要或平坦,远或近,广阔或狭窄等。

了解这些,便于将帅对军队的开进速度,机动方式,兵力布署,以及阵地选择、伪装等做出准确的判断。

掌握这些,熟练使用战阵,加之平时严爱有加的训练,才能打胜仗,否则就难以打胜仗。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这段讲君将关系,以及将帅的基本职业道德。

君与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分歧,也包括“亲而离之”、“上下不能同欲”等原因,但在关系战道问题上,即战争的规律分析上,将帅要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于主”。

李筌说:“得战胜之道,必战可也;失战胜之道,必无战之道。立主人者,发其行也。”

也就是说,依据战场情势判断,有必胜的把握,君主说不战,也可以战;如果战场形势没有必胜把握,君主要求战,也可以不战。

淮海战役之前,粟裕在苏中战场上七战七捷后,接到了中央要求渡江南下发展的决定,粟裕认真分析了当时的战争情势后,认为不利于全面歼灭敌人,于是向中央阐述了他的战略构想,并到西柏坡面陈利害及作战构想,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最终有了淮海战役,使解放战争时间缩短。

这就是将帅在战道上的坚持,及在君将关系上的处理。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最后一战上战场前就抱着必死之心去的,目的就是最后一次为国家立功,选择最为冒险的水路,导致整个军队大部分人死于瘟疫,自己也引瘟疫而死,最终得了个马革裹尸的美名。

但这不符合孙子所讲的为将的基本职业道德。

孙子讲将帅带兵打仗,掌握着国家的命运,掌握着士卒的生死,必须要慎重,要有敬畏心,必须做到判断军情时要“进步求名,退不避罪”。

为求功名就容易判断失误,担心后退获罪,也容易有所动作导致失败,所以,带兵要没有欲求,一心为国、为民,才能做“无我”的判断。

进不为功名,退不怕获罪,这才是一个有担当的将帅。

所以,战与不战,皆在保民利主!

张预说:“进退违命,非为己也,皆所以保民命而合主利,此忠臣,国家之宝也。”

成为国家之宝,有两个条件,即上对得起国君,下对得起人民。

但国之宝的关键还在于知胜,你要知道什么样可以战,什么样不可以战,才能做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