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国策》为何不是史书

《战国策》本是战国纵横家借用史事、推演史事而成的游说范例集,目的是让修习纵横之术者能够揣摩其精义,举一反三。

一如《三国演义》比之于史书《三国志》,我们只能将前者视为文学,而不能视为史书——《战国策》当然也不能被视为史书。

近代《战国策》研究专家缪文远先生(1930~2012年)坚持认为“《战国策》为记言体史籍”【1】,但他对于《战国策》的“范例集”特点,曾有过极为明确的论述。在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藏书·战国策》一书的前言中,缪先生写道:

“战国时代,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之间,斗争尖锐而频繁,于是有人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的研究,讲究如何揣摩人主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腕,约结盟国,孤立和打击敌国,古代把这些人称为纵横家。纵横家对游说之术非常重视,为了切磋说动人君的技艺他们不断地收集材料,储以备用,有的亲自拟作,以资练习,《战国策》中的许多篇章就是这样产生的。”【2】

缪文远先生还将《战国策》与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教育内容相比较,进一步指出《战国策》的目的是训练修习纵横之术的人:

“有的学者谈到,古希腊和罗马的辩论家们在教授门下弟子修辞学时,要对他们施以特殊的训练,这就是任选一项历史上的(或传说中的)事件,作为问题提出,让弟子们充当假设场景中的人物,试行做出适当的建议,或提出适当的对策,用以比赛雄辩的技巧。中国古代可能也有类似的训练,《战国策》中的一些篇章,就是这种练习雄辩的产物。这类作品,谈形势则扞格(音hàn gé,意为互相抵触——笔者注)难通,言地理则东西错位,多属信口开河,难称实事求是。《战国策》中的许多长篇说辞,如有名的苏秦、张仪以合纵、连横游说各国之辞,大都属于这类。《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说过,世间谈到苏秦的事,有许多差异,因为后来类似的事件,往往附会到苏秦身上。不仅苏秦是箭垛式人物,其他人的事迹也有类似情形。”【3】

据程小诗统计,《战国策》拟托篇章高达总篇数的36.06%【4】。但与纯粹虚构的文学作品不同,《战国策》包含一定的史实。尽管区分历史事实与拟托虚构,比从《三国演义》中区分史实还要难,因为战国时代可供参考的资料更少。缪文远先生进一步指出:

“纵横家们所写的权变故事和游说之辞,如果我们细心研讨,大体可分作两类。一类属于早期作品,写作时间距所涉及事件发生的时代不远,虽然文采较逊,但内容大致符合历史事实,《战国策》中的许多中短篇说辞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晚出的摹拟之作,写作时间距所拟托的时代已远,拟作者对史实已感到茫然,其中许多都是托喻之言、虚构之事,目的只是在于练习雄辩,不能当作史实看待。”【5】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战国策》诸多短篇说辞明显也不是史实,虚拟的长篇作品中也有部分史实,《战国策》的历史与拟托成分可谓真假难辨。在这点上,《战国策》类似历史上浩如烟海的学人笔记、文集,尽管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不是史书。

北京大学历史系何晋教授在其《<战国策>研究》一书中,曾专辟一节讨论《战国策》非史书的问题(第三章第二节:《论<战国策>非史著》)。他指出,中国的史学著作是有其标准的,作为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中国史著早已形成成熟的体例,比如记事必书年月,事实必求实录,行文必有成例等。用这些标准衡量《战国策》,我们就会发现《战国策》并非史书。以下诸问题使《战国策》的非史书特征十分明显,它们是:

(1)在时间上的舛误。《战国策》所记之事均缺少年月,而记时是史著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不但如此,其所记人、事在时间的先后上也有较大的舛误。

(2)人名上的错误。《战国策》中记载策辞的许多篇章,游说者都不记姓名,在全书中这样的篇章约有九十五章之多,此外有一些篇章把人名记错。

(3)前后史实错乱。由于《战国策》乃载录纵横之言,其所载史实既未加有意识的审查考辨,在记录和经说士称引时就常常多有错乱。

(4)篇章上的重复,内容上的特别——“其特别在于所记之言几乎都是策谋辩言,而大量这样的策谋辩言,它们都有着某些相同的焦点指向,即都是围绕着各国一些重心人物之间的主要矛盾与争夺而得以产生和展开。可以说,正是这些矛盾产生了这些策辞,正是这些矛盾给说士的实践与拟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缤纷的素材。”【6】

最后,何晋教授总结道:“今本《战国策》编次粗疏,多有重复;在内容上,其旨趣集中在记录游士的策辞谋略而非史实,不实的设辞及拟作是被允许的。其记事不书年月,事实不求实录,行文也没有成例,它的这些特征都已说明它不是一部史著。”【7】

既然《战国策》不是史书,两千多年来它为何被诸多学人视为史书呢?这还要从西汉司马迁写《史记》说起。

【注释】

【1】缪文远:《战国策考辨》凡例,中华书局,1984年。

【2】缪文远:《中华经典藏书•战国策》,中华书局,2012年,“前言”第1页。

【3】缪文远:《中华经典藏书•战国策》,中华书局,2012年,“前言”第3页。

【4】程小诗:《<战国策>部类归属问题再探讨——拟托篇章之考辨》,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缪文远:《中华经典藏书•战国策》,中华书局,2012年,“前言”第2页。

【6】何晋:《<战国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7页。

【7】同上,第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