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级的传播量,如果是精准传播,那么效果仍然会不错。
我观察粉丝营销专家丁丁老师的传播案例,有时疑惑,她并没有制造出惊人的传播感,甚至一场活动结束了,有些人还无感。
丁丁老师是粉丝营销专家,她用大V的时候并不多,倒是粉丝在传播中起到了很大的传播作用。
粉丝传播,一定是精准的。
精准的,才是有效的。
1000万级的传播量,如果是大水漫灌,就只有浏览量,没有有效性。
由于现在机构没有自己覆盖用户的新媒体,只有借助中心化的媒体。中心化的媒体,现在活跃度大大下降,精准度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像丁丁老师那样,筛选真正有传播势能的粉丝、KOL,不是迷信所谓的中心化媒体、大,实现精准传播,提升传播有效性,是传播的专业方向。
标准四:传播密度
我特别不同意以绝对传播量作为传播效果的依据,我更关注的是传播密度。
1000万级的传播量,受众在全国,还是在一个省,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
放在全国,多数人无感;放在一个省,可能你不关注也得被迫关注,因为大家都在关注。
从传播原理上讲,传播引爆不是因为传播量,而是因为传播密度。
传播要达到效果,传播信息的交叉覆盖是很重要的中间过程。
什么是交叉覆盖?就是一个受众从不同的信息源接受同一条信息,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即使不愿关注的信息,也会关注。
在这方面,2017年引领中国“山楂一片红”的消时乐是典范。消时乐因为启动时间短,销量体量并不大,但为什么能够超越体量大得的竞品,成为行业标杆,消时乐的传播,讲的不是绝对传播量,而是传播密度。
有一家饮料企业的老板,到消时乐的目标市场调研,访问了多个消费者,都知道消时乐,而且是从网络渠道知道的。
在消时乐的100多个重点市场,都实现了高覆盖传播。传播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是0,要么是1。
低于某个传播密度,传播效果归0;高于某个传播密度,传播效果是1。
有没有中间结果?我认为基本没有中间结果。所以,传播是一场“赌博”,要么全得,要么全输。
两级传播:二次传播
2017年的经典传播案例,多半有“二次传播”。
二次传播,意味着成了现象级传播。现象级传播,就是业界研究的标杆,就要解剖,成为互联网写手的素材。
互联网每天制造那么多信息,是一定需要素材的,而一旦成为现象级,就是他们的素材。
现象级传播,就把本来的传播效果放大了。
江小白,虽然一直做得不错,但成为现象级传播还是2017年。江小白作为我的研究对象,我为它写了大量观察文章,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效果。这是江小白积累的结果。
百雀羚的H5传播,本来效果一般,浏览量,但销量并不大。百雀羚传播的反转是因为二次传播,有人写了篇反思文章。正是这篇反思文章,起到了比传播文案更大的传播效果。
百雀羚虽然只是引爆一次,但在渠道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看来,二次传播成了互联网商业传播中的一环。
图5-5 百雀羚产品
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的“军装照”H5当然也有二次传播,但由于它太多特殊,可能复制难度很大,所以,我一般不把难以复制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
传播常态化
什么是好的互联网传播?
我认为不是可以称之为传奇的传播。
我有一个观点:凡是可以称为传奇的,就不要再学了。
传奇是媒体感兴趣的素材,但因为难以复制,所以很难成为商业追求的标杆。
我参加过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新营销“金角奖”的评选。虽然有很多惊艳的案例,但我一直在思考:谁能复制惊艳?谁能让惊艳常态化?
传播的常态化,是商业机构绕不过的一个坎。
互联网社会,流量为王。按施炜老师的说法,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三位一体的核心是传播,传播产生流量,流量产生认知,认知形成交易和关系。
互联网社会的流量,可以分为平台流量和独立流量。可以说,BAT控制了中国的多数平台流量。
如果没有独立流量,就只有购买平台流量。购买平台流量,就要参与流量竞价。因为平台流量太集中,平台流量的价格会一直上涨,直至购买者不赚钱而不愿加价为止。
未来的互联网传播,不是一次性的多少点击量,以吸引关注为目标,而是常态化的传播,以维持正常的商业运营为目标。
从这个角度讲,我很佩服江小白。当大众关注江小白的文案传播时,江小白的传播布局已经多元,
曾经与某企业老总交流,我说:“只要建立了常态化的传播系统,未来无敌。”
建立常态化传播系统,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传播的组织系统;二是放弃传播的传奇。
传奇可以有,但不要依赖,不要指望。杜蕾斯的互联网传播够传奇的,但据说与销量无关。
总结一下怎么检验传播效果。
第一种检验方法是浏览量。目前达到1000万级的浏览量并不难。浏览量已经很难代表传播效果了,但传播效果是一定需要浏览量的。
第二种方法是有质量的浏览量。比如有场景,有互动,与线下推广结合的浏览量。
第三种方法是传播密度,或者说,受众的人均浏览量。总浏览量虽然不高,但在局部区域封闭引爆,效果很好。
第四种方法是二次传播。一旦达到了自发的二次传播,意味着已经成为现象级的传播,作案例研究,传播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当然,上面讲的都是一次性传播。如果建立了传播的组织系统,能够随时随地有组织地传播,让传播受控,比一次性的应急传播,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