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思维的五个阶段

将整个过程与产品设计流程对照:

(一)需求分析对应Empathy和Define

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去挖掘用户痛点,站在用户角度理解他们,获取用户最核心的需求。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驱动一个人的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理解一个人需要建立共情能力。

设计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同理心(Empathize),也称为“共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体会用户的情绪和想法,理解用户的立场和感受。

只有真正理解了用户的心理,体会用户有可能会遭遇的问题,才有可能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满足用户需求的设计。针对不同用户的心理,梳理并筛选找出的问题,重新定义项目的内容,最终用一两句精简的话来总结项目的目标。

现代社会越来越少的人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如何鼓励人们在图书馆借阅图书呢?

经过同理心分析后发现,大多数人不愿意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原因是害怕忘记并错过还书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设计一款App,它将帮助用户记录借书、还书的具体日期,并及时提醒用户还书的时间,这一步就是所谓的重新定义问题并明确目标。

(二)设计规划对应Ideate

这个阶段需要思考产品应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应用什么技术、成本是否可控,从而形成最优方案来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

头脑风暴就是尽可能多地思考解决方案,重点不在于找出一个完美无缺的想法,而是尽可能多地、具有创意性地去思考不同的点子,设计思维需要打破惯有的思维局限。

(三)实际实施与项目跟进对应Prototype

将设计从草图落实到实物,经过头脑风暴后,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解决方案。而这一步就是从这些方案里,找出一个最佳方案并制作出最终产品原型。

将头脑中的最佳方案具象化或者实体化出来,制作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模型,并在制作原型的过程中继续发现问题并改进。

(四)成果检验对应Test

通过观察用户与实物互动的过程,收集反馈,总结优劣势,准备产品的迭代。对于设计师来说,出问题的主要在于共情、确定问题、形成概念阶段。这也是很多设计新手在学习完基础技能(手绘、PS、建模、渲染)后遇到的最大挑战,感觉自己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做出令自己满意的设计。

很多人认为,测试是可有可无的步骤,其实不然,通过测试产品得到的反馈往往非常具有代表性。测试既可以发现产品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也是核对最终的产品与早期设定的目标是否一致的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