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是当时当下非常重要的课题。企业需要从消费行为的掩盖中找到用户需求。被行为掩盖的用户需求到底是什么?比如“手机是什么”这样的需求分析课题,我们尝试一下展开分析:
从消费情境上分析,手机已经成为“承载需求的硬件”“炫耀时尚的工具”。比如以前在公交车、地铁上,大家都在看书、睡觉、听音乐、发呆……现在都在玩手机。以前手机是通信工具,现在手机是时尚配饰,年轻人往往半年换一次手机。
实际上,时代的变化无法引发需求的变化,变化实际上是需求的形式、方式或节奏。因此,当我们需要定位用户、研究需求时,如果仅凭看到的消费行为,而不是深入了解被行为掩盖的本质需求,那么最后被骗的绝对是自己。
需求有很多种,如财富、温饱、精神……当然也会分层次,表面需求(行为)、心理需求(触发动机)、意识需求、潜意识需求……如果这些词不好理解,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分过几次手。分手的对不起这句台词总是这样的: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所有人都愕然:当时在一起的时候你说这就是你想要的幸福!实际上,分手的他只是发现了能满足自己更高层次需求的承载者!这便是不同层次的需求。
为什么微信这么牛?为什么UBER是未来的一大风口?实际上,这些超级产品表达的是“超越需求”的意识需求或者潜在需求。当我们研究需求时,必须更加关注时代背景、消费趋势下的“法则”。
最近在市场上走访,每天一个城市,感受到的市场变化、需求变化,尤其是提档升级的需求前所未有的深刻。市场深层次的结构与机理变化正在形成全新的市场规则与消费法则。成功的企业或者产品或者个人,无疑掌握了更高层次的法则。
有人说:“成功的人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这句话讲的就是成功者了解上帝的法则。掌握需求不如制订法则,不如打造超越需求的神器,这或许是提档升级时代把握需求的秘密武器。超越需求实际上就是“需求+”,它的后台是“产品思维+”“运营模式+”,各种带有共享符号的+。
现在的消费者像猫,如果把猫激发了,猫天天就想着尝鲜,这就是主动式需求的激发。当产品成为一种谈资、由头,或者随时可以唤醒用户的兴趣时,产品的驱动力就出来了。这种驱动力有多大?取决于你的营销保障系统和持续互动系统。所以,从一见倾心到再见倾情之间是有鸿沟的。谁跨越了鸿沟,谁就对接上了需求。跨越不了,那就是垫场的过客。
另一个层面,移动互联时代的需求占位确实遵循着有第一、无第二的法则。只要你抢先占位,跟随者根本找不到地位,而且所有的新玩法都只有3~6个月的时间窗。玩不转就得撤,撤不了就遭殃。当你真正洞察到需求时,你得有能力扑上去、压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