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倩在林枫刚入职公司时,给林枫介绍了自己所做的年度工作规划,她提到当前两大事业部工作量比较大,很多工作都集中在功能模块HR身上,工作饱和度比较高,特别是招聘量非常大,所以佳倩建议今年应把HRBP领域作为重点建设的方向。
林枫分析后发现,公司HR COE的工作也很薄弱,各模块做得都不够专业和系统,经常出现一些运营漏洞,流程也不清晰,而且大部分还是基础操作性工作,缺少增值性的工作。于是林枫提出,设立事业部HRBP是很重要,而且也是很紧迫需要落实的,要逐步建立起HRBP的队伍与体系;同时,COE也要重点去抓,一方面把平台HR各模块的专业性、系统性抓起来,更多做一些可以给业务部门带来价值的项目;另外,暂时不设HR SSC,让COE和HRBP都兼着一部分SSC的工作,到后面合适的时候,再把HR SSC运作起来。
另外,林枫认为在创业型企业,COE、HRBP、SSC这三种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交融的,有一定的工作边界但不是严格区分和界定得那么清楚,很多时候一项工作是需要两者或三者都参与的。
对于后续HR三支柱的建设,林枫和佳倩讨论后,认为应该分步走,一期以COE与HRBP并重发展,目前不太适合把SSC独立成立起来,可以由COE、HRBP两个角色各承担一部分,采取兼任的方式;涉及到与业务侧强相关的基础工作就由HRBP承担,如果HRBP解决不了的,就交到COE相应的专业模块去对接……这样,就形成一种HR 三支柱综合运营的能力,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业界通常说的HR“三支柱”,很多企业理解为三者一定是严格区分开来,人员也要专职化,才算“三支柱”。但林枫认为,对于很多企业而言,特别是创业型、中小型企业,大部分只需要这三者功能上的覆盖与加强,重点在于强调HR这三大功能的实现与发挥作用,而不是确保资源的占有与独用,并不需要严格区分与划清界线,这才是HR三支柱的应有之义。想到这点,林枫颇有成就感,因为他对戴维·尤里奇“HR三支柱模型”有了新的理解与创新。
在COE层面,林枫明确了每个COE的岗位职责,以及需要在一年内做的重点、增值性工作(如:体系流程建设、重点项目),以下是林枫与各COE同事讨论确定的重点工作:
招聘模块:完善招聘入职流程、优化面试考核表、增加招聘测试工具、建设与运营招聘公众号、开展内部推荐激励项目、组织企业专场招聘会、开展求职者体验优化项目等。
绩效管理模块:建立试用期员工的绩效管理与转正评估机制、推行全员绩效目标与绩效结果沟通、试行强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在研发部门试行OKR考核方式等。
薪酬福利模块:建立职级薪酬框架、在市场团队实施项目奖、给项目经理开展“如何分好钱”的培训赋能、推行薪酬信息公开化。
学习发展模块:建立员工通用能力培训体系、建立管理者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加强价值观培训、建立新员工带教体系等。
……
通过明确各模块的重点、增值性工作,可以较好的提升HR各功能模块的专业性,以及给业务部门提供的价值,进而提升HR的影响力与地位。
原来Y公司没有设立HRBP岗位,数百个员工的HR工作会直接对接到功能模块HR身上,他们的工作负荷量越来越大,导致精力几乎都花在点对点的咨询解答及日常操作事宜上,不利于HR各功能模块的专业化建设与能力培育。
于是林枫和佳倩决定在各事业部及大后台部门设立HRBP岗位,其中两大事业部的HRBP需从外部招聘,而大后台的HRBP由某功能模块HR兼任。很快,林枫就从外部招聘进来两位经验比较丰富,且沟通比较接地气的HRBP——邱俊(营销事业部HRBP)与谢芳(研发事业部HRBP),加上从招聘经理岗位兼职的大后台HRBP张琳,这三位HRBP上岗后,很快就融入了业务环境,帮助各模块HR在事业部、大后台部门很好的落地各项HR工作,并帮助各部门主管近距离的提供HR服务。
自从设立了HRBP岗位之后,林涛和佳倩明显感觉来自业务部门的各项咨询求助事宜减少了很多,这些日常事情基本都由HRBP过滤了,所以林涛、佳倩以及COE同事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思考与着手更有价值的事情。
又过了三个多月,林涛、佳倩察觉到公司的HR基础运营工作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于是HR SSC组织由一位薪酬福利主管带着两位应届生组建起来,把HR基础运营工作开展起来,除了基本的人事服务,还负责构建各项HR基础流程,提升HR安全运营能力;除此以外,林枫还要求HR SSC把HR数据运营的工作开展起来,每月推出HR运营月报,把人力预算达成情况、人员结构分析、招聘需求、招聘入职情况(含招聘渠道来源)、离职人员与原因分析、内部调动情况、人工成本变化、绩效考核数据(季度)、培训赋能、员工活动等,都做了详细的数据汇总与分析,并得出HR运营发现(新问题、新趋势)与解决方案,供管理层在人力盘点会上讨论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