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文章不厌千遍”,项目方案的修改更是如此。企业员工(系统设计师)撰写的方案无论经过几次修改,都不可省略专家修改。这是由于企业员工担任的岗位或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企业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对以往制度流程规定规矩的变革,企业员工身处其中,很难通过一两次讲座就彻底改变观念。即使企业员工转变观念、接受新理念、新方法,但是与用文字呈现,或者说按项目专家要求表述到位还是有差距的。如何做呢?我的建议如下:
专家修改要注意时机的把握。一是讲座结束后,立即布置员工撰写,第一时间修改第一个完成的方案,从中了解企业员工对项目方案撰写要求的理解程度,以及寻找或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后,在项目设计师群内进行提示,让其他设计师避免同类错误或偏差再次发生;二是中间阶段,项目方案草案完成过半,专家修改多个设计师草拟方案之后,把企业员工中表现突出的,或者可以成为写作案例的方案提供给其他设计师参考,让其余设计师自我完善;三是初稿全部完工后,咨询专家对共性问题再做一次集中辅导,或者进行一次案例修改,让系统设计师自己在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上再进行完善补充。
(1)项目专家在设计初稿阶段修改的注意事项。
对设计初稿的修改主要是一对一修改。项目专家着眼于引导系统设计师入门,让其明白方案格式、结构要求,删除毫不相干的内容,确保外观像样,即符合项目专家提供的样板形式。具体要求如下:
行文格式符合要求。
行文结构符合要求。
表达内容不偏离主题。
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明白修改的方向。
项目专家的指导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企业员工的理解也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所以项目专家切忌急于求成。
(2)项目专家在中间阶段指导修改的注意事项。
中间阶段的指导修改着眼于内容表达的准确性和可行性。项目专家可采用集中指导方式,即以一位系统设计师的方案为例讲解同类方案的写作要求、表达要领,其他设计师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步修改自己起草的方案。我们把这种方式称为一对多修改,或者观摩修改。观摩修改做得好,可以大大减少一对一修改的时间。具体要求如下:
规范表述要求。
规范责任主体。
改变落后的方式方法。
植入先进的方式方法。
改变陈旧的习惯用语。
回答其他设计师的疑问。
让其他设计师分享新的感悟。
我在项目实践中,经常发现这种现象,那些优秀的系统设计师第一次提交的方案最多能够打6分,而在观摩修改之后提交的方案至少可以提高2~3分。这种修改不仅可以节省项目专家的大量修改时间,还能够大大提高企业员工的成就感。
(3)项目专家在定稿阶段指导修改的注意事项。
定稿阶段的修改着眼于方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保方案与方案之间不交叉、不重叠。具体要求如下:
规范用语的准确性。
完善内容的系统性。
规范方案与方案之间的整体性。
确保操作的唯一性。
定稿修改往往是企业员工经过二轮至三轮修改之后的方案,在格式上、内容上属于基本到位的水平。专家修改则着眼于可操作、可执行、不重叠,其最高境界是“通俗易懂、没有歧义、言简意赅、操作唯一”。
企业员工修改与专家修改是交替进行的,项目专家修改的频率、方式视企业员工的理解程度而定。项目专家要着眼企业员工的成长,而不是满足于项目任务的完成。因此,项目专家在修改方案的同时,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有计划地渗透新理念、新方法,把每一次修改都当作一次培训,企业员工也要把每次专家的修改当作学习的机会、成长的机会。
我在指导某集团企业员工修改报销制度就经历了三个阶段:
企业财务主管提供的报销制度草案文字有13页之多,最后形成的报批稿仅余3页多。第一次修改,我先从格式规范着手,让撰写者自己按照制度的8大内容进行删减或补充。第二次修改,我要求撰写者把可操作的内容都用流程图替代。第三次修改,我把财务人员全部集中在一起,对该制度进行系统性修改,把报销涉及的标准、流程图、表格全部整合在制度中。
在几次修改中,我先后对把原稿中的“职责划分”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删减,文字数量从几百字变成了几十字,最后成文是:“财务处长负责集团差旅费报销管理工作,费用会计负责费用报销合规审批,资金出纳负责报销支付。”把其中有关财务人员职责操守的内容全部删除了,制度的前提就是任职岗位员工是称职的,素质要求是《岗位工作标准》中的内容,不宜在制度中重复表述。把制度中的各种操作描述全部换成了流程图,使用文字大大减少。另外,原制度中的各种例外处理规定,我修改时全部删除了。
当然,本制度最大的变化是把过去重复签字、层层审核审批精简到了一人审核一人审批,让报销时间大大缩短、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