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业务中的卖家结构和买家结构真的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一样吗?
比较容易理解的是:电商总交易额中的80%份额归属20%的卖家,而剩下的20%的交易额被80%的卖家分掉了。
顶部卖家和底部卖家之间产生的平均收入比差距有16倍之多。所以,很多人觉得不公平,要均流量,要均天下,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单单是线上,其实线下也是如此。
这里要提醒的是,认为流量是可以被均分的读者要深刻反思一下,这件事情除了不符合商业逻辑,更重要的是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从技术层面根本就是做不到的,也是与经济运行效率相违背的。
流量不是呆头鹅,每一个流量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很多人买东西是直接搜索品牌甚至直接搜索店铺,甚至直接绕开搜索的也不在少数。消费者今天就是要买某家店铺的衣服,这是谁也拦不住的。
需要留意的是,卖家层面的市场占有分化不仅不会缓和,还会继续强化。
比较少被人看到的是:电商交易额中的80%份额仅仅来自20%的消费者,而剩下的80%的流量却只贡献了20%的交易额。
这是真的。这20%的消费者才是网购的主力军,他们是极富经验、极为聪明、极为敏感、极为有追求的一群人,他们或许对价格没有那么敏感,他们的消费行为或许还有隐含的价值观在里面。能够承接这群消费人群的卖家,必定是顶端的10%~20%的卖家。
如果你不能展现一种符合核心消费人群的价值取向的姿态,就永远没有机会抓住网购核心人群,也就无法抓住他们的心理,意味着他们的钱包不会向你敞开。
如果你的店铺展现了符合核心消费人群价值取向的零售姿态,即便暂时属于底层店铺群体,用不了多久,店铺就会跻身更高的层级。这几乎是一定的。
如果你只专注搞流量,谁会来呢?那80%的消费人群会来。那20%的消费人群是不会来的,就算来了也会立马走掉。就算购买,也仅仅是偶然的购买行为,不存在任何必然性。所以,你的业绩才会一直飘忽不定。
那80%的消费人群是干什么来的?他们是来逛的,是来找活动优惠的,是来找低价的,是来攒淘金币的,还有可能会来点你的推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越来越有经验,也会变得有追求,也会变得对价格不敏感,那时候你的危机就更大了。
年销售额1500万元,都未必能达到当前天猫平台年度单店铺销售额的平均值。